在陪伴不少消費者走過青春之后,Forever21離破產也許只剩一步之遙。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Forever21正在準備申請破產保護,因為其現金流即將告罄以及可周轉選項的減少。該公司已就外部融資進行商談,并且與一個顧問團隊合作以重組債務,但這項工作推進困難。目前,焦點已轉向確保一項潛在的債務人持有破產資產貸款,以使公司進入破產保護。
一切早有預兆。福布斯數據顯示,Forever21在2017年的銷售額大跌14%,虧損高達4億美元。2016年開始,先后退出比利時、荷蘭、英國、德國、法國及日本、澳大利亞,大本營北美的大部分門店也已關閉。與之相比,中國市場的潰敗來得稍晚一些,2018年年底,天津、杭州、北京、重慶等地的門店逐一關閉。今年5月,Forever21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Forever21與HM、ZARA同為快時尚品牌,但在中國消費者眼中,知名度遠不如后者。就這些品牌而言,從流水線上走下來的產品,首先在設計上就略顯不足,這一點Forever21更甚。夠不夠新,夠不夠酷是快時尚的核心競爭力。ZARA擁有350名設計師組成的設計總部,而Forever21近年來常爆出與PUMA、Gucci、Adidas等品牌的官司,因抄襲而飽受詬病。此外,令消費者感到不滿還有,Forever從尺碼到顏色都沒有適應中國市場需求。
在供應鏈上,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約有三分之二的產品能在短期內生產,也就是說,Zara對于市場變化,從感知到反應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庫存壓力能從源頭得到緩解。相比之下,Forever21的款式上新總要慢Zara一大截。
另外,策略失當也是因素之一。2008年,Forever21就在中國市場試水,但由于門店開在三四線城市,品牌影響力難以體現,也沒有對準自己的核心消費人群——15歲-25歲的年輕女性,短暫試水失敗后就退出了。而這段時間,Zara、H&M正在跑馬圈地、迅速擴張。直到2011年,Forever21才在中國開了第一家旗艦店,且將店面位置放在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據時尚頭條網數據,經過八年發展,Zara及其姐妹牌在中國擁有593家門店,HM則有535家,而Foever21體量最大時也不過20家。即使在全球也僅有5%的份額。
Forever21當年在美國的成功源自差異化,通過精準定位年輕受眾走在快時尚的前端。但隨著時代變化,服裝業更多的年輕化品牌出現導致的競爭加劇,加上網絡購買模式的興起,對Forever21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風云變幻的大環境下,Forever21卻并沒有表現出當年那樣對未來的毒辣眼光,提出新的策略和盈利模式,而只是用不斷開店的方法來挽救頹勢。
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市場收縮、業績正在下滑的零售企業,重資產像是個沉重的包袱。目前,Forever21在全球共擁有約800家門店,大多分布在傳統購物中心,而這些商業場所對更年輕的女性來說吸引力正在消退,對于全球消費者來說大都如此,電商平臺的崛起讓實體店的生意開始不好做了,但同時Foever21卻要承擔商鋪的租金、人力、營銷成本,對于一個正走下坡路的零售商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十年前,在包括Instagram、Facebook、小紅書等社交社區平臺崛起之前,Forever21想要讓十多歲的年輕女孩穿著打扮更新潮,它成功了。
但在隨之而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獨特、個性成為Z世代新的追求,看來已經不那么獨特的Forever21飽受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帶來的困擾。不僅僅是Forever21,H&M、Zara等快時尚巨頭也在面臨類似的煩惱,去年H&M的股價下跌了一半,Zara母公司的營收增速正在放緩。
不過Forever21破產并不一定是個必然,據外媒消息,西蒙地產集團(Simon property group)在三年前曾幫助青少年服裝零售商aeropostale走出破產陰云,作為西蒙地產的第七大租戶,Forever21并非全無可能。
對于破產危機的傳言,Forever21沒有回應。它的Facebook主頁上還掛著十小時前的新款上新,一切看上去與以往并無分別。
(來源:36氪 鄒黃晶 王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