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剛宣布退出中國臺灣市場,Forever 21就又開始了對中國大陸市場的調整。
4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Forever 21發布公告稱,將從4月29日起暫停運營其官網,消費者可在5月30前處理商品退貨。同時,記者發現其天貓旗艦店和京東旗艦店也發布了類似內容的公告。
在線下,記者走訪時發現,Forever 21北京悠唐購物廣場店正在進行清倉處理。業內專家表示,關閉線上電商平臺并不代表該品牌將退出中國市場,而未來快時尚品牌持續發展離不開線上平臺。
線上平臺將同時停運
根據Forever 21中國官網信息,官網將于4月29日暫停運營,會員積分將在4月29號凌晨清零,消費者可在5月30日之前處理商品退貨。與此同時,Forever 21天貓旗艦店和京東旗艦店也同步停運。目前,Forever 21在官網和天貓京東平臺均開啟打折模式。
Forever 21在中國大陸的業務調整似乎早有預兆。就在上個月,Forever 21宣布撤出中國臺灣市場,關閉了位于臺北忠孝東路的最后一家線下店。當時,Forever 21以發給員工的一封公告的形式,表示“臺灣店鋪的營運狀況,近年一直未達理想,連年虧損,最終作出撤出臺灣的決定。”據了解,Forever 21于2015年6月進駐臺灣,首店位于信義區ATT 4 FUN,已于2018年9月關閉。Forever 21美籍韓裔創辦人張道元曾親自來臺,表示看好臺灣市場潛力,但僅用了4年時間,品牌就做出了撤離決定。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市場的門店也逐一關閉,2017年10月,Forever 21在杭州的唯一一家門店關閉。去年1月,Forever 21在中國內地的首家門店,北京apm店也正式停業。北京商報記者從Forever 21官網查詢到,目前品牌在中國大陸僅剩下11家門店,分別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昆明、南京、海口和蘇州。
對Forever 21而言,線上店的關閉無疑又是一次打擊。現階段,電商平臺對不少快時尚品牌而言都是發力的重點。在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看來,Forever 21宣布電商平臺的關閉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部分品牌與電商平臺合作更多的是做品牌市場的試探和推廣,并不以銷售為主要目的;另一方面,關閉電商平臺并不一定代表退出中國市場,也有部分品牌吸取電商運營經驗和了解中國市場后,推出自己的電商平臺。
線下開啟清倉模式
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北京悠唐購物廣場時發現,Forever 21門店同樣在清倉處理中。門店內到處都可以看到“清倉大減價”“2.5折”等字樣,例如原價219元的服裝現價50元。目前門店將商品集中在一定區域,試衣間和部分區域已經被封閉,部分消費者直接當場試衣。前來挑選服飾的大多為女性,從衣服種類和款式來看,基本屬于清倉狀態,關于何時“清倉結束”,一位正在整理衣架的工作人員表示并不知情。
4月25日,北京悠唐廣場店 郭繽璐/攝
記者從Forever 21官網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僅有兩家門店,分別為悠唐購物廣場店和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店。北京商報記者從大眾點評上看到Forever 21薈聚西紅門購物中心店有消費者評論,該家門店并沒有撤店的跡象,不過也在正常地打折促銷。
而今年3月記者走訪Forever 21上海南京路旗艦店時注意到,店內同樣掛出“清倉大減價”的標識,部分商品甚至買一送一,不過即使以這種方式處理商品,同一時間段,Forever 21店內消費者人數還是明顯少于相鄰的H&M等其他快時尚品牌。
上海南京路旗艦店 陳韻哲/攝
快時尚面臨多重壓力
實際上,快時尚品牌閉店或退出市場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態。2018年8月,TOPSHOP宣布將提前終止與中國特許經營合作伙伴尚品網的合作,當年11月在天貓發布公告稱因國際業務運營策略調整,將關閉天貓旗艦店。去年12月,New Look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和天貓旗艦店發布將關閉中國店鋪和天貓旗艦店。
快時尚折戟中國大事記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以Forever21為例,其進入中國市場一直以低價、品質好的形象面對消費者,而隨著消費升級和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消費者購買渠道以及可選擇品牌不斷增加,加之Forever21的品牌定位沒能保證其處于盈利狀態,逐漸導致該品牌無法持續支撐下去。
Forever21官網顯示,目前其在中國市場的門店共計11家,開店擴張速度較為緩慢。張培英表示,發展緩慢主要由于品牌定位和營銷運營策略的影響。Forever 21進入中國市場不同于其他品牌,去研究市場占有率,加大營銷力度,而是保持“佛系”狀態發展。眾多快時尚品牌更注重的是品牌文化,對于市場并非是唯一考慮的因素,這與中國的“市場化”理念存在較大區別。比如部分快時尚品牌會根據流行趨勢、季節進行謹慎的調整,這一因素是快時尚品牌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關于未來快時尚品牌將如何持續發展,張培英人物,從大局上來說,企業需要進行線上線下雙渠道運營。另外,在產品創意、品牌營銷上多一些創新,可以加入黑科技創新元素、與新媒體相結合等方式以強化品牌可持續性。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王曉然 陳韻哲 郭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