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得(第二百零五集)
羅國正
(2019年12月)
2888、明末清初畫家王時敏主張:“畫不形似,而在筆墨之妙”。“羅古人于尺幅,萃眾美于筆下”。他對唐宋以來的畫家作出了這樣的審美評價:用筆各殊,皆“刻意師古”。當今不少書畫家,也存在這種現象。
王時敏又批評當時的畫家說:“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導致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挽救”。我對這些句的解讀:即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的基本功還未扎實,就急于求成,企圖標新立異,結果則謬種流傳,遂至用詭秘神化來掩蓋怪象邪氣,結果不可挽救,敗壞了風氣。其實,何止明末清初有這些現象,當今也有。
他推崇明代沈周、文征明、唐寅等時畫家們的畫風,因為他們“唐、宋、元名跡尚富”。“觀其點染,即一樹一石,皆有原本,故畫道最盛”。到后來,則“一二淺識者,古法茫然,妄以為已意炫奇,流傳謬種,為時所趨,遂使前輩典型,蕩然無存,至今日而瀾倒蓋甚,良可慨矣。”
他主張學古人“不徒似形為能”,要“得留神髓”。贊王翚:“皴擦勾斫,渲染開合之法,無一不得古人神髓”。“學富力深,遂與俱化。心思所至,左右逢源,不待仿摹古人神韻自然湊泊筆端。”
王時敏這些觀點,前人早已有之,只是處在他那個時代,從他的角度列舉了新的例子,針對當時的情況,在繪畫上激濁揚清。歷史的前進,常常是從社會的各個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地量的積累,各種人才在不同位置上,做著大量的重復行為,以延續著從古至今的氣脈。蕓蕓眾生,為了當下的生存,眼前的利益,滿足普遍人的需要,急換養家糊口的柴米,既無心情又無精力和時間去精研“神髄”。所以,一個時代充滿創造力的人物不多。王時敏總的思路是繼承傳統筆法的自然之美,要學習古人的神髄。其實,這只是藝術上的一種風格。事實上,藝術應與時俱進的。因為繪畫的材料、工具隨著時代科技進步,也在不斷地有新的研制,這也導致新的畫種誕生,加上畫家們努力探索新的樣式,使畫壇更加豐富多彩。樣式多了,就更靈活地表達創作者的思想。當然,還須有人努力將傳統繼承,只有這樣才更好。對于從事藝術活動的每一個具體人來說,各自的目的不同,他們會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方式,以得到滿足。只有偉大的藝術家,是為完成心中的使命而來,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為后人樹立出標桿。
2889、有人可搞動風云,指點江山,有人鉆研雕
蟲小技,進而悟道。無論大事小事,其理可以一貫。這里特別值得一講的是明朝印學家周公瑾,他將治印刻章的道理講得非常深刻。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發,如書法、繪畫,如做人、做事等等,也可舉一反三。下面將他的主要非常精彩的觀點列出,讓大家逐條細細品味,然后講講我的讀后感:
1、取象陰陽,清濁既判,一經一緯,相生不亂。
2、勿今而奇,寧古而樸。
3、位置經營,繁簡疏密,泥古何為,因時損益。
4、點劃形象,規矩方圓,斟酌思維,忽憚再三。
5、始終相沿,循環不斷,如網屬綱,千條一貫。
6、一來一往,不疾不徐,玄之又玄,鬼神莫窺。
7、認為陽文之美在輕清,陰文之美在重濁,重非重滯,濁非污濁。
8、方平正直,無纖無巧,無懸無剩,運轉活而布置密,乃為上乘。
9、文有法。印亦有法。
10、畫有品,印亦有品。
11、“得其法”,才“得其品”。
12、繁密處,刪荒雜,簡練處,添續筆。做到“死而復生”,“終而復始”,“首尾貫串”,“無斧鑿痕”,如“元氣周流一身”。
13、圓融凈潔,無懶散,無局促,經緯各中其則,如眾體咸根一心。
14、點畫法,“清朗雅正”。
15、法由我出,不由法出。
16、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
周公瑾的觀點,提出多個的美學命題,確實非常精神,對刻章治印肯定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或借鑒作用,對書畫創作,對為人處世,對項目的策劃、環境布置等等都有參考價值。細想一下他的思想源頭,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用《周易》、陰陽等中國遠古就有的辯證思想;第二,受中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治印藝術的美學理念影響;第三,他善于總結、精研自己的刻印章的實踐經驗。有了這三方面的源頭作為堅實的基礎,“如眾體咸根一心”,在日積月累的體驗中,通過認真分析和歸納,總結出多條治印的審美、鑒賞規律、法則,重視創作與鑒賞之間的主客體關系、時空意識,將繼承傳統與當下的意象構思中捕捉靈感,從而實現提煉出主題。通過悟道得法,達到以小見大,以方寸見靈魂,以瞬間昭示永恒,實現人品與作品的有機統一,以至一法通則法法相通,使局部與整體渾然一體,無斧鑿痕,元氣周流一身,終而復始,亮無窮之氣象。體現人的本質特性:自由和創造。“法由我出,不由法出”,表現出藝術創作規律中的一個特殊性,如此等等都是發人深省,使人覺悟,催人奮進的崇高美學理念。
2890、明朝印學家楊士修提出的美學命題,強調“五觀”的審美心理和相關的審美標準,對治印、書法、繪畫,甚至在人生修行、處事等等上的美學境界的提升都很有學習和參考價值,我在此將他的觀點列出,并對這些觀點稍作評述,給大家讀讀:
1、篆刻美學命題“刀筆在手,觀則在心”。
評:心外化于手,刀筆是手的延續,是心的進一步外化,直至刻出作品,形成心所需客體。若眼高手低則大打折扣,只有得心應手,方主客和諧。是否和諧,以心確認。
2、“五觀”的審美心理:“手器或廢,心乃存亡,以是因緣,名為五觀:曰情、曰興、曰格、曰重、曰雅。”他將“情”放在首位,“情者,對貌而言也,所謂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興之為物也無形,其勃發也莫御,興不高則百務不能快意。”“印之發興高者,時或賓朋濃話,倏爾成章,半夜夢回,躍起落筆。忽然偶然而不知其然,即規矩未遑。”
評:下筆有情,與雕刻的下刀有情,其義一也。古今中外,對藝術創作須有情感,這點是有普遍共識的。“情”的審美范疇,在很多藝術家心中是居于首位的,在美學上也是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內心之情 外化在貌,于人之臉,于作品之形,都如此,這就是“神情”,人或作品的精神面貌是融為一體的,由此產生了“神情”的美學范疇。神情就是人的精神風貌,或創作主體的精神風貌通過創作活動,外化到客體——作品上,表現出作品的精神風貌。情之神有多種狀態,其中一種是為人、或創作時,“興”是非常重要,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中“興”,這就是一種樂趣。在創作中“興”,是創作的激情,這時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頭腦靈敏,容易找到靈感。這時,身手敏捷,容易得心應手,偶爾還出現意外筆趣或刀趣,佳作因此生成。為什么這么多藝術家用美酒來助“興”呢?為什么要紅袖添香夜讀書呢?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里明顯講出了審美感興、審美靈感、意識、無意識、借助念、物、情、景而喚起等等的微妙關系。這就是“情趣”的一個方面。為什么有些人相處的條件,從外人來看,已是相當美滿了,但終不能快樂呢?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了一個——“情趣”!楊士修在多年的讀書和治印中感悟出人生與藝術的真諦:“興不高則百務不能快意”!
楊士修將“品”來解釋“格”的藝術范疇,會使讀者感悟人格、風格,我覺得很妙!他將格分為十多種:正格、詭格、媚格、老格、仙格、清格、化格、完格、典格、超格……。
評:有經驗的審美者,有幾種“格”早就清晰了,剩下的,要慢慢品、思考。楊士修這樣細分“格”,對審美對象既定性,又定量。如果熟識并應用自如了他的劃分,對物、對事、對人的審美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如果你是小說家,或人物畫家,你創作的作品就不會千人一面;或是優秀的領導者,你就能因才而用;如果用此標準去交朋友,就會避開了很多壞人了,等等。
楊士修認為:“雅,不褻不俗也。”他主張用玉做私印,用金、銀做則俗氣。“可受印者四種,不可者反是,知此三說自成大雅”。“老年所擅長者七則:曰古、曰堅、曰雄、曰清、曰縱、曰活、曰轉。”他還主張:凈、嬌、松、稱、整、豐、莊、變。反對:死、肥、單、促、茍。
評:楊士修這些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他著的《印母》,是不少治印者愛不釋手捧為經典。他在審美上接受一鑒家,一行世,一雅人,一可人,他由技進乎道,于微見著,令人有見一斑知全豹的感受。但又有多少人能真見一斑?
單治印一項,己令很多人窮其一生而未能徹悟,由此可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只能謙虛謹慎,活到老,學到老 ! (待續)
(本集責任編輯:嚴建中 詹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