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報道,從去年年底開始,南京7-11便利店部分門店修改了營業時間,將原來的24小時營業調整為16小時營業。
(一)
南京7-11是7-11與南京金鷹集團合作開出的便利店。第一家南京7-11門店是2018年5月30日開業的,曾經創造了開業當天幾十萬的銷售業績。
據了解,目前南京7-11便利店已經開始實行16小時營業的門店有丹鳳街店、管家橋店、鐵路北街財大店、網巾市店,這些門店的具體營業時間為早7點-晚10點。
而在不久前,日本7-11也將位于從東北地區至九州地區1都7縣中的10家店鋪的營業時間,調整為上午7點至晚間11點,并調查此舉對于營業額及商品等的影響。7-11母公司·7&i控股的宣傳方面就這一實驗說明稱“這是為高齡化及人口減少這一社會構造變化做準備”。
初步分析南京7-11調整部分門店營業時間,主要會基于兩大因素:一是這一部分門店夜間的營業收入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甚至是收不抵支的,因此從成本控制的角度需要調整營業時間,以控制支出;二是對這些門店24小時營業的培育目標信心不足,所以采取了調整營業時間的措施。還有可能是,金鷹獲授權區域加盟7-11半年時間開出幾家門店后(百度地圖上可以搜索到8家門店),總體運營效果與預期有較大差異,所以采取了一些調整措施。
24小時營業一直是日系便利店堅持的一條基本的經營原則。除物業因素和個別商圈因素外,一般門店都是堅持24小時營業。這次金鷹7-11營業時間的調整也可以說是7-11比較大的調整。
(二)
從目前的中國零售市場變化看,傳統便利店的經營模式一定會被打破。
以往講便利店就是要具備三大便利:時間的便利、位置的便利、商品的便利。
所謂時間的便利最直接的就是24小時營業,給顧客帶來了時間上購買便利。再是門店購買時間短,去大賣場僅在店購買時間就要30分鐘以上,但是在便利店5分鐘就可以搞定。
所謂位置上的便利就是門店距離消費者更近,可以更便利消費者的購買。
所謂商品的便利主要講整體便利店的商品組合更加突出顧客的便利消費、一次性消費,特別是日系便利店增加了很多鮮食,更加滿足了顧客對早餐、午餐等消費場景的需求。包括便利店融合了很多繳費等服務型項目,可以為顧客帶來更多的便利性服務。
目前看,隨著中國零售市場新零售形式的快速創新發展,這三大便利優勢在逐步弱化。
時間便利的優勢:一方面24小時營業的時間優勢在被其他業態的24小時營業優勢所逐步替代。以往24小時營業的零售業態主要是便利店單一業態。但是,目前很多零售業態都在嘗試24小時營業,包括前一段時間傳家樂福的大賣場也要24小時營業。
特別是目前的一些其他業態,包括像餐飲、咖啡、肯德基等很多業態都在積極推進24小時營業。對消費者來講,夜間消費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不再是單一依靠便利店了。
所謂位置的便利在被到家模式所替代,也在被其他一些更有調性的創新業態所替代。便利店鎖定的目標消費群體是年輕消費群體,這一部分消費群體目前也正是積極接受外賣模式的消費群體。并且對一部分年輕人來講,外賣的便利性、時間價值更有吸引力:“為什么選擇外賣,而不去樓下只有5分鐘就可到達的便利店?因為我下樓前化妝還需要30分鐘”。
再是目前很多餐飲店、茶飲店的調性已經顯著超越便利店,他們更具吸引年輕消費者的能力,并且很多的功能也在取代便利店。
所謂商品的便利性,目前看便利店的商品組合已經嚴重受到其他新業態、新專業店的沖擊與挑戰。以日系便利店以往非常有優勢的鮮食來講,目前受到一些烘焙專業店,更有調性的茶飲店、快餐店的直面沖擊。譬如在北京市場,如果買中式點心可能更多會選擇“鮑師傅”,買西點可能會選擇其他的蛋糕店,便利店已經不會成為主要的購買選擇。如果是正餐,更多消費者會選擇去快餐店,肯定會比盒飯、關東煮要好很多,如果是下午茶可能會選擇奈雪的茶、喜茶、星巴克等更有調性的茶飲店、咖啡店。
包括也一直關注7-11的商品調整,這些年7-11的商品一直在不斷調整,+快餐,+個人護理等。
但是,目前的中國零售環境,沖擊7-11的一定不只是便利店,而是其他的零售創新形式。目前看,很多的創新業態、創新形式以其更有調性,更專業極大地切分了便利店的市場空間。特別是快餐店、烘培店、咖啡店、化妝CS店、茶飲店等等。
(三)
目前,確實需要對便利店行業有一個冷靜的分析。協會公布的便利店行業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數字并不能準確反映行業的基本現實,資本的熱衷更不能顯示目前的便利店領域是“一枝獨秀”。
便利店肯定需要轉型,便利店一定需要轉型。
當然,在中國市場地區差異非常大。調研一些便利店企業,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的便利店企業這幾年確實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
但是分析一個行業,還是需要從成熟市場看,可能更有代表性,可能更代表未來的行業走向。
從成熟市場的發展態勢看,便利店在逐步開始淪為傳統業態。因為有更多的新型業態、更多的創新形式在取代以往便利店的業態優勢,并且從品類優勢來講,從滿足消費者的場景優勢來講,更優于便利店。
零售的業態變革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專業化的業態在逐步從綜合化經營的業態中分離,專業化經營的業態在逐步取代綜合性經營的業態。特別是從小業態來講,一些更專業、更有特點、更有調性的專業店將會逐步替代便利店的綜合經營優勢。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便利店不會被迭代,但是便利店需要轉型。
(四)
便利店的轉型是要結合當前中國零售市場業態創新發展、新零售形式快速發展的大環境,重新找到行業的優勢,重新找到企業的優勢。
對便利店企業來講基本的特點是點多、距離消費者近。對便利店企業來講,如何把這些傳統優勢打造成當前零售環境下的新優勢非常重要。
便利店的轉型是一個系統化的課題。但一定不只是時間調整的簡單課題。便利店的調整一定需要超越傳統的模仿日系便利店模式的傳統思維。
其實7-11也是一直在嘗試各種轉型。北京7-11嘗試過+生鮮,但沒有大面積推開。看到前期有關報道臺灣7-11(統一旗下)嘗試在門店增加很多主題店,拓展門店的功能。看到上海的7-11撤掉了很多邊架,減掉了很多的商品,增加了門店的社交屬性。
便利店+肯定是便利店轉型的一個主要方向。根據門店的商圈特點,通過不斷+各種的新項目,提升便利店的經營能力。
便利店轉型要積極擁抱新的零售形式,特別像社群、拼團、到家等,用見福張利總的話講:這些新零售形式可以有效做大便利店的商圈,做寬便利店的貨架。
便利店的轉型一方面需要從形式上、內容上思考轉型,但最根本的是要從經營顧客價值一端去轉型。
便利店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傳統便利店業態優勢會不斷被創新形式、創業業態所分割,也就是新增用戶會越來越難,在這種形勢下,包括便利店在內的所有零售形式都需要轉型從挖掘顧客價值一端去創新的新的業績提升空間。
在這一方面,便利店有天然的優勢:店小,本身具備社交屬性、具備較好的社交能力。
當前,便利店的轉型,最根本的還是要從經營顧客價值找到新的有效轉型措施。在這一方面,上海全家(頂新旗下)嘗試新的會員營銷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筆者鮑躍忠微信bc7180
- 該帖于 2019/3/13 10:1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