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CCFA主辦的“2019中國便利店大會”在武漢順利落幕,今年的主題是“中國特色便利店”。
對我國便利店的現狀的觀察與發展研判,是多視角的,網商談“賦能”,資本談“速度”,營銷談“數化”,內資說“自信”,外資說“萬店”,社會說“服務”,企業說“轉型”。打通“社群”“賣菜”“快遞”“養老”等更開放的“邊界”,會不會給便利店帶來新的生機?“中國特色”是一個大籮筐,但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
便利店應該具有其自身特定的社會功能,基本功能是滿足“中食”需求,中國特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多樣化;二是區域化。
(一)多樣化
在便利店行業,通常以7-Eleven為樣板,實際上,由于各地影響因素不同,發展模式存在較大差異。
如美國便利店行業協會(NACS)曾把便利店分為六大類:購物廳式便利店(Kiosk),面積小于75平方米;迷你型便利店(Mini CVS),70-110平方米;限擇型便利店(Limited Selection CVS),140-200平方米;傳統型便利店(Traditional CVS),220-230平方米;擴展型便利店(Expanded CVS),260-330平方米;超大型便利店(Hyper CVS),370-460平方米。
按照消費類型來劃分,國際上通常將便利店分為“步行消費型”(A型)與“駕車消費型”(B型)。
A型便利店屬于“零售貿易”(Retail Trade)——“食品飲料商店”(Food and Beverage Stores)中的一個分支,就是CVS(Convenience Stores)。其主要營運商是大型商業集團,如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阿霍德、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
B型便利店屬于“零售貿易”(Retail Trade)——“加油站”(Gasoline Stations)類型中“帶有便利店的加油站”(Gasoline Stations with Convenience Stores),它屬于加油站系列,其營運商主要是石油巨頭。也有部分以旅游為主導的地區發展“旅游消費型”(C型)便利店。
美洲以B型為主導,歐洲與亞洲以A型為主導,而印度等國家則以設在旅游景點處的C型為主,B型為輔。但當今美國隨處可見“CVS/pharmacy”,這是一種藥品、化妝品、食品、日雜品相結合的混合型便利店。
從全球范圍來看,盡管便利店也呈現出一定的多樣化趨勢,如在日本有“百元羅森”“自然羅森”“醫院羅森”“地鐵羅森”“郵政羅森”“動漫羅森”“藥房羅森”等等,但多樣化便利店并沒有成為行業主流,便利店的主導模式仍然是A型與B型。
我國便利店的多樣化,從現狀來看,最具“中國特色”的表現主要有兩點:
第一,雜貨店是便利店的主體,但沒有被納入“便利店”范疇,正如“菜場”是買菜主渠道,但并沒有被納入“零售業態”。
我國《零售業態分類》(2018年征求意見稿)將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分為:社區型便利店、流量型便利店、商務型便利店、加油站型便利店、特殊選址便利店。但面廣量大的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作為一種獨立業態,并沒有包括在“便利店”業態中。
從門店數與銷售額來看,連鎖便利店并不是我國便利店的主體,私人雜貨店是主流店鋪。
如在上海,截止2019年4月底,市內十家便利公司門店數合計為5476家,但雜貨店據保守估計有1.5萬家。CCFA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100家便利公司的門店總數雖然超過了12萬家,但這與幾百萬家雜貨店相比,連鎖便利店仍然是“小眾”。
第二,便利店的核心功能被新舊零售持續肢解。美團點評(股份代號:3690)2018年財報顯示: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總交易金額由2017年的1711億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幣2828 億元,同比增長65.3%,餐飲外賣收入增至人民幣381億元,同比增長81.4%,日均交易筆數1750萬筆。
按此計算,美團餐飲外賣的客單價為44元。2018年全國百家便利公司的銷售總額僅為2264億元。無論銷售總額還是客單,餐飲外賣都遠遠超過連鎖便利店,外賣體系才是中國最大的“便利店系統”,這是中國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從傳統的行業格局來看,我國餐飲店特別多,如在上海就有15萬家,其中,快餐、面包、甜點等占一半。中國人傳統早餐的地域差異也很大,都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消費習慣。只有部分上班族會在上班途中在便利店購買早餐,一般消費者很少會把便利店當做早餐的首選店鋪。這與便利店餐食品種少、味道不佳有關,更與路邊餐飲店多、餐飲習慣有關。各類零售業態實施餐飲化策略以后,餐飲消費進一步被分流。
在新舊零售業態的影響下,便利店做“中食”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很雞肋”。
(二)區域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裴亮會長在解讀“2018年中國便利店百強榜單”中稱:“百強企業經營規模差距大,以中小規模為主。其中,超過1000家門店的百強便利店企業有20家;30%的企業門店在100-200家。說明便利店行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普遍不大。”
從這個榜單可以發現:100家便利公司,總計121840家門店,其中門店數超過1000家的便利公司是:易捷、昆侖好客、美宜佳、蘇寧小店、天福、紅旗、全家、十足(之上)、羅森、7—ELEVEN、365、唐久、見福、快客、每一天、金虎(早早)、新佳宜、舞東風、好德(可的)、蘇果(好的),20家公司門店數合計95838家,約占門店總數的八成(78.66%),其中,門店數排名前三位(易捷、昆侖好客、美宜佳)的門店總數為62518家,占門店總數的51.31%。
百強便利公司中,80%的公司只擁有20%的店鋪,大部分門店數超過千家的便利公司,其門店分布仍然具有明顯的區域化特征。這種格局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具有高度的品牌集中度相比,存在很大差異。
(三)便利店的“人體結構”
我國便利店的發展,多樣化與區域化特征明顯,品牌集中度不夠,未來通過整合會出現幾家全國性便利公司,外資在加快擴展,內資已經把這一問題提升到“增強民族自信”的高度。
我相信:內外資相互競爭與共存發展是大趨勢,通過區域特許或收購兼并方式,能加快便利店的整合發展速度,但關鍵是要發揮總部與門店的兩個積極性,提升便利店的經營業績。
隨著老齡化加劇,便利店的社會功能需要重新定義,如便利店+藥店、便利店+美妝、便利店+服務等。我國便利店的跨界并沒有發展起來,原因之一是部門化格局沒有被打破,在有些城市,藥店比便利店具有更密集的布點,他們有既定的利益領地。如在上海便利店行業,藥店有9000多家,遠遠多于連鎖便利店。
我以為:我國當前的便利店仍然以“賣貨”為主,其發展趨勢是提升服務功能,如羅森所提倡的:把便利店轉型為“服務站”。
目前的便利店,服務功能很缺乏,即使有也做得不夠好!“服務”是便利店的“頭部”,通過便利公司的“品牌背書”,可以搭建一個全新的服務平臺,這也是引流的重要途徑。
便利公司的兩只腳是“自制”與“合作”,既要有拿得出手的“特色產品”,又要善于“貨源優化”(Sourcing)與“采購”(Buying)。便利公司的兩雙手是“總部整合力”與“門店服務力”,總部與門店的平衡,才能有效發展。便利公司的身軀是“體量”與“體質”,沒體量難以樹立品牌,有體量沒體質,也難以持續發展。
(文/上海商學院教授、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9/5/22 10:5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