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最大的話題品牌,非瑞幸莫屬。
從2018年1月開出第一家門店試運營至今,不到一年半時間,瑞幸咖啡已在中國40余座城市開出了超過2370家門店,而且不久前,直接赴美國納斯達克實現了上市。蒙牛曾經因為發展速度快,被媒體稱為:一頭牛,但跑出了火箭的速度。瑞幸更甚,一杯咖啡,流出了黃河奔涌的氣勢。
對于瑞幸現象,目前業界褒貶不一。有的贊譽,有的看衰。贊譽者認為其將星巴克拉下了神壇,開創了新時代;看衰者覺得瑞幸的產品一般,甚至很難喝,速度都是錢燒出來的,其的崛起背后是一個巨大虧損的無底洞,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在糧策品牌研究院程青云看來,無論瑞幸成敗,其的品牌生態鏈打法都值得農企及農業品牌研究、借鑒。
生態鏈品牌相對傳統品牌的三大優勢
從傳統品牌看,其運營的核心是產品。整體路徑是基于價值產品,通過登陸銷售平臺,與消費者完成價值性或利益性交換,在后期的服務中不斷發現產品問題,持續優化,形成從產品出發再回歸到產品的線性經營鏈。
相對于傳統品牌,瑞幸作為生態鏈品牌,其的核心在于復合。其雖然也有咖啡產品,但并不僅限于咖啡,而是咖啡+產品;其作為銷售平臺的店面,也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平臺,而是多種形式店面+APP復合化空間;從服務看,其不僅僅是利益交換,而是通過快遞服務等手段,讓價值也變得復合。從本質上說,瑞幸咖啡是通過產品+空間+服務的綜合化模式,形成了對周邊消費群體需求的綜合化滿足,是一種立體化包裹式營銷。
相對于傳統品牌,瑞幸生態鏈品牌有“更能滿足消費升級,贏利點更多,遠期利益更明顯”三大優勢。
在消費升級上,相對于如星巴克這樣的傳統品牌運營商來說,瑞幸不再崇尚虛擬的意識形態文化,不再妄自托大,而是以“人”為中心,尊重“消費主權”,無論是用戶補貼,還是超強鏈接快遞等異業資源,都在努力塑造用戶體驗,形成品牌黏性。事實上,這是生態鏈品牌能存在的基礎性要素。
在贏利點上,傳統品牌往往都是以產品為中心,通過同一或少數幾個產品的持續性銷售實現營收。瑞幸則不同,因為其走得是生態鏈路線,其在形成初步用戶黏性后,也就是生態基礎后,更注重基于用戶需求,不斷配置新的產品。讓新產品與咖啡之間形成一種結構性經濟,這直接導致了瑞幸的贏利點成倍數增加,遠遠超過傳統品牌。
另外,在長遠戰略利益上,因為瑞幸本質上走的是粉絲經濟或者說內容營銷路線,是依靠對周邊人群需求的綜合化滿足來完成自己發展的,就像小米的發燒友,就像蘋果控,一旦形成對品牌的消費習慣,就會追捧周邊產品,讓消費總量倍數增加,從而形成更明顯的遠期戰略效益。
事實上,在糧策品牌研究院程青云看來,也正因瑞幸看懂了這種遠期效益,看明白了生態鏈品牌才是未來市場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雖然前期虧錢,但瑞幸還是堅持跳過傳統品牌線性打法,直接走生態鏈品牌戰略布局。
瑞幸生態鏈品牌打法的四步走
雖然瑞幸的生態鏈打法是一種通過產品+空間+服務的模式創造寫字樓、社區消費生態的運營模式,但在具體操作端,其并沒有就大打大,就生態做生態,而是通過“明對標 猛吸粉 強認知 快包裹”四步走,有節奏有步驟地創造了自己的生態。
第一步、明對標,挖的是星巴克的墻角,曝光的是瑞幸的商業生態。
作為咖啡巨頭,星巴克名聲顯赫,無論是其的產品品質還是第三空間都是一個時代的代表。
但問題在于,時代變了。以崇尚膜拜為核心的單邊營銷在坍塌,以溝通共鳴為主體的溝通潮流在崛起。瑞幸正是看到了這一時代消費潛流下的產業機會,于是,以神州租車為班底的運營團隊開始跨界進入,就如《古惑仔》里的臺詞所說,要打就打最牛的。
這種直接挑戰巨人的做法,從一開始就為瑞幸賺足了曝光率,為一種生態代替另一種生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猛吸粉,用金融支撐起瘋狂生長的瑞幸生態鏈。
戰略既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數據顯示,從一開始運營,瑞幸依靠的就是資本的力量。從首批不足1億元的天使投資,到A輪2億美元、B輪2億美元、B+輪1.5億美元,瑞幸依靠著神州系強大的資本資源,不計成本地在對標中擴張。
星巴克的咖啡價格貴,瑞幸補貼;星巴克崇尚堂食,瑞幸就堂食+快遞,主動走到消費者身邊;星巴克店面喜歡追求高端,瑞幸直接用悠享、快取、外賣等多種店面形式,直接進入寫字樓;星巴克一直崇尚文化吸引,瑞幸直接APP下單,迅速吸粉。
一個粉絲就是一個人,但一個城市、兩個城市、數十個城市都迅速刮起瑞幸旋風時,以金融為支撐,以對標為形式,以用戶為中心的品牌運營生態框架迅速形成。
第三步、強認知,以立體化的模式快速建立生態認知體系。
如果單純依靠價格吸粉,瑞幸的模式并不值得推崇,但其很清楚,因為價格而來者,終究會因為價格而走,所以瑞幸生態鏈的第三步就是品牌認知的建立。
其不再賣傳統咖啡的文化品牌調性,而是基于商務、寫字樓人群日常消費審美認知,推崇更加清爽、干凈的藍。廣告口號不曲高和寡,而是用充分溝通的語氣,問消費者“這一杯,誰不愛”?代言人則選用了深受大眾喜愛的湯唯。
在具備了這些認知構建的基本部件后,瑞幸從打造生態鏈的戰略目的出發,在其出現的樓宇里,大面積投放電梯廣告,宣傳自己“自信的咖啡”價值觀,讓目標用戶在有限的區位內,一進門看見店面、坐電梯看見廣告、上到辦公室聽到同事們議論“超低價”咖啡,短時間就形成認知。如果瑞幸崇尚的口感恰好用戶能適應,基于“方便性消費”原理,瑞幸就不僅“革”了星巴克的“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搶了部分“雀巢”的生意,這時,“人人如草”,瑞幸收割,一個寫字樓,一個辦公室,都成了瑞幸生態鏈的一部分。
第四步、快包裹,生態鏈品牌滿足的是綜合需求。
如果認為,瑞幸僅僅是想做咖啡生意,那就大錯特錯了。
對于一個生態鏈品牌,瑞幸之所以不計成本補貼用戶,志向是培養消費,讓用戶成為其粉絲,將咖啡周邊產品生意也做了。
具體說,一個寫字樓工作人員,早餐、午餐大多會在外面吃,許多時候,大家會選擇附近的便利店或小飯店,瑞幸的用意正在于此。
打開瑞幸APP,絕不僅有咖啡,還有快餐等多種產品,一旦用戶認可了瑞幸,在哪買都是買,何不就在瑞幸買呢?
事實上,這才是生態鏈品牌真正的力量所在,一旦客戶生態形成,品牌就突破單品買賣制約,成了用戶生活的一部分,大量消費其他產品,而這才是生態鏈品牌大肆盈利之時。
按照一些金融界人士的預測,當店面數量突破4000-5000之時,這種生態鏈經濟的規模效益就開始顯現。瑞幸店面何時能突破4000家,現在還不得而知,但無疑問的是,在瑞幸的沖擊下,星巴克不僅向瑞幸投了資,也成立了自己的派送隊伍,生態鏈品牌正在蔚然成風。
對農企啟示:瑞幸生態鏈品牌作為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的集成品,依靠金融力支撐,成就了社會化生態營銷。從農企來看,大部分企業沒有如此財力和資本資源,但可以考慮的是,在局部市場根據空間+產品+服務的生態結構原理創造小生態,用內容營銷+生態店面復制原理不停擴張,當農企有了吸粉的爆款,有了大量忠誠的用戶,雖然資本金小,同樣可以因為品牌生態鏈,變大變強!
作者簡介
程青云,糧策品牌研究院院長、藍獅農業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合伙人。5年新聞、11年品牌營銷策劃職業履歷。曾服務中糧、匯源、內蒙恒豐河套、山東東營墾利黃河口等百余家企業、政府機構,有六十余萬字營銷、管理、新聞類作品在《新食品》、《食品營銷》、《科學時報•網絡周刊》、《今日信息報•青年創業周刊》等各級專業報、刊公開發表,參與創建《品牌生命體》、《區域品牌魚骨運營理論》等多個營銷策劃作業工具,著有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欄目官方圖書、兒童文學故事集《中國名人》(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版)。互動交流微信號:chengqingyun6688;瀏覽更多精彩文章:lans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