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零售的回歸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傳統零售遇到新零售,感到迷茫。新零售遇到資本變故,也感到迷茫。面對復雜環境,各類組織以及各色人群,也都感到迷茫。零售的回歸涉及多個維度。
1、兩大消費心理問題
(1)雖然大多數人仍然相信未來會好起來,但不知道自己能否等得到這個“能好起來的未來”。所以,對未來缺乏信心。
(2)人越沒錢,就越沒底線,人的底線其實也要依靠“底本”的支撐,沒了底本,失去底線是很正常的事。這就使本來已經缺乏自信、他信與互信的環境雪上加霜。
消費不愛面子了,經濟就會比較低迷。什么時候消費回歸面子了,經濟就會起飛。反之,太愛面子,浪費就會加重。
2、折扣化是平價零售理念的體現
事實早就教育消費者:一定要憑自己的經驗去購買,別信任何人的自說自話。于是,商業退化到最原始的“價格競爭”,并將此美化成國際化的“折扣化”趨勢。
其實,折扣化是一種商業進化。在信息與交通閉塞的舊時代,一根針可以換一頭羊,這是明顯的不平等交易。在改革開放初期,日本進口的飯盒子錄音機,進口成本價只有19元人民幣,但在我國賣200多元。這是一個大學生20多個月的伙食費。在當時是天價家電。這也是市場不開放時期的不平等交易。這種必須經過授權才能交易的模式,滋生了很多不經濟行為,消費者是受害者。在發達的公平交易的市場中,經營者從實踐中漸漸感悟到“平價零售”的價值,以較低的毛利率實現更大規模的銷售量,全面降低供應鏈成本,從而有條件實現“折扣化”。
3、監管要回歸邏輯
單純的、以壓倒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你死我活的價格競爭,是商業的一種倒退,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市場監管的重中之重,如果這些問題不管,如果“壟斷高價”不管,而去管一斤蘿卜賺了1.2元差價的個體商販,說他們是“哄抬物價”,那是偏離初心、缺乏邏輯、背離監管本質的。監管失當會直接擾亂市場交易秩序,其受害者依然是消費者,還有正當經營者。
如果對超低價格、虛構原價、促銷提價等等不平等競爭以及商業欺詐行為的不管不治或者選擇性執法,會給市場造成極大的混亂,給正當經營者與消費者造成極大的損害。
但有些事是需要監管部門正確引導的。如水果,大家都覺得現在的水果比從前甜,甚至很甜。老百姓先是傳說地里撒糖,后又傳說打甜蜜素。其實,這些說法都基本沒有依據。據生鮮行業資深專家唐功滿老師介紹:實際是可以依法使用增甜劑、增甜素,這些都是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是一種表面噴灑的葉面肥,是歐美發達國家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農業應用。
4、老板要回歸人生
最近有位72歲的老總邀請我去聊聊AI賦能文創。他具有經濟學博士學位,酷愛文學,20多年前就在上海南匯開發過別墅房產,與超市合作經營過大賣場,還在迪士尼(上海)開園前籌備過酒店,經營過酒莊、營養品等多門生意,寫過上海浦東三部曲,打造了上海老浦東的原創人物形象,并獲得了知識產權保護,在澳洲自導自編自制了幾百個中文識字短片,供免費學習。最近他想利用自有房產打造800平方米的文創體驗空間,吸引年輕人開發文創產品。
我聽了他的打算以后,對他說了“四不做”:不做煩心事,不做求人事,不做風險事,不做無期事(投資回本無期)。建議他只做一件事:做自己開心、對社會有益的事。我認為:教孩子認字認句,以彌補當下我國小學教學缺乏內容感的不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企業的生命是可以無限的。但為什么創始人離開企業或夭折,對中國企業的影響特別大?那是因為老板與企業綁定了,企業就會因人衰而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多少老板潮起潮落。每當我看到有那么多供應商、服務商、記者們、同行們圍著他們轉,爭先恐后要求與他們拍照留證時,我就為這些零售老總們擔憂。人在眾星捧月時,就會出現具有快感的“昏暈效應”,增強自我滿足感、自信感、信心感,就極有可能因誤判而進入經營的深坑。
所以,做老板的要認識到自己生命周期的有限性與短暫性,讓企業回歸市場,讓老板回歸人生,急流勇退,就是最好的選擇。
5、零售能回歸實體店嗎?
我一直以為:零售的本質不是商品與服務。商品與服務是一切經營者的基本內容,并不是零售所特有的。
零售與批發相比,具有更多的觸點,更便利民生,而批發則為零售提供供應鏈服務。兩者功能不同,專業分工,相互耦合,共生共榮。一種行業或一種業態,只有具有特定的被廣泛認可的社會功能,而且在同行競爭中具有較高效率,才有價值與資格存在下去。
傳統實體店與在線零售相比,雖然還沒有人計算過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但從大多數人的感受來說,以下幾點是值得考慮的:
(1)越來越多的人往線上走,而且一去不復返;
(2)線上商品良莠難辨,購物體驗參差不齊;
(3)店鋪用工減少,給社會就業產生負面影響;
(4)網上用工增加,有利于擴大就業;
(5)從整個社會來說,一增一減相互在抵消;
(6)從消費體驗來說,越來越便利是好事;
(7)從資源節約來說,越來越便利是壞事;
(8)從環境保護來說,越來越便利是大壞事;
(9)從人種發展來說,人越來越賴是極大的壞事;
(10)從整體流通效率來說,實體店是效率最高的零售模式。
零售完全回歸實體店雖然已經不太可能,但是,仍然可以引導部分消費者多去幾趟實體店。
6、零售要回歸賺錢
一個能不斷賺錢的團隊,也是資本看好的團隊,更是穩定的團隊。既然你能賺錢,何必多此一舉來換人。做零售規模擴張與搶占市場雖然很重要,但能賺錢是本分,至少要讓人看到能賺錢的未來。
為此,就必須重申單店銷售、毛利、周轉、費用、庫存、損耗等關鍵點。
當然,通過給員工增發工資與福利以建立更有發自內心的服務精神的零售文化,也不是什么新思維,這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得到了研究與實踐的證明,被認為是企業盈利的根本出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