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商的“邊際效應”:線上巨頭祛魅,零售上云起飛
來源/零售公園
作者/夏淺綠
被業界視為“難以復刻”的胖東來,干脆“自己卷自己”,進一步換血升級。
前不久,胖東來與多點DMALL正式簽約,后者將為胖東來提供數智化系統和智能物聯服務,助力胖東來實現全面數字化、智能化。
具體來說,多點為胖東來提供的服務包括商品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門店數字化、員工數字化、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和智能巡檢等模塊。
其實早在2022年,胖東來就與多點展開合作,范圍包括集團大會員和超市線上商城的產品和技術服務等。
如今,在生成式AI技術為零售行業帶來更多可能性的當下,胖東來此舉明顯有加快布局,加速數智化換腦的意思。
胖東來顯然不是個例,進入2024年,零售巨頭在AI、數智化領域的布局加快。今年3月,沃爾瑪發布了一則公告,正式宣布其商務技術公司“Walmart Commerce Technologies”推出了一項人工智能物流功能:路線優化(Route Optimization)。
據了解,采用這一AI物流技術后,沃爾瑪的物流路線得到了優化,總共減少了3000萬英里的不必要里程,并繞過了高達11萬條效率低下的道路。
此前,沃爾瑪還推出了面向門店員工、名為“Ask Sam”(問問山姆)的對話式AI方案,以及語音購物等功能等。
如果說生成式AI的想象空間在于“把所有行業重做一遍”,那么根據邊際效應的遞減規律,相較誕生于云上、數字基因在血液里流淌的互聯網電商,線下零售的“爆改空間”顯然更大。
如果說互聯網大廠紛紛發力AI電商、上線一系列“小組件”,卻只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很難講出一個“顛覆業界”的故事。
那么,對于面臨電商沖擊、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的線下零售巨頭來說,生成式AI的應用則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零售巨頭們亟需在商品、門店、會員、供應鏈、管理進行全方位升級,最終結合AI領域最前沿的新智生產力,完成“數智換腦”全過程。
線上巨頭花式比武:
AI電商應用,錦上添花多于雪中送炭
對老牌互聯網巨頭來說,AI電商意味著新機會。
畢竟,去年11月,就連沉寂已久的馬云都公開發聲,表示 “AI 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去年5月,在AI領域功底深厚的百度也正式發布電商品牌“百度優選”,打造“搜推逛”一站式購物決策平臺,試圖借AI在電商領域彎道超車。
然而,對數字鏈條發展成熟、有自己運行邏輯的線上平臺來說,生成式AI的賦能多體現在各種細枝末節,如新配置的“機械臂”,更多的是錦上添花。
一方面,面向消費者,AI往往作用于智能導購、比價等決策環節。
比如,阿里推出了“淘寶問問”,可以智能回答消費者的提問,并根據圖片快速找到相似的商品;京東推出了智能客服京小智,支持分鐘級文案自動生成,京東方表示,其商品對比采納率高達87%,商品屬性應答準確率提升5%。
百度推出了智能導購,數據顯示,截止今年3月,百度智能導購累計使用人次已突破300萬,幫助用戶解決購物難題已超50萬次。此外,在百度搜索“商品名+比價”或“全網比價”,即可獲得AI分析整理的全網價格對比信息。
另一方面,面向商家,平臺往往是對營銷文案、模特、直播等營銷環節進行AI改造,以節約人力、物力。
比如,去年11月,阿里巴巴帶來了面向商家開放的“阿里媽媽萬相實驗室”,讓商家0成本快速生成模特圖片,一次上新20款衣服,一款衣服可比原先節省約1千元,共計可節省約2萬元。一次批量產出商品圖,平均只需要30秒;前不久,阿里又成立了一支AI電商團隊,打造一款針對商家和達人的AI電商產品“繪蛙”。
同樣,抖音旗下的巨量引擎也推出了一站式電商智能創作平臺“即創”,可提供AI視頻創作、圖文創作和直播創作三大功能,用于抖音電商和生活服務商家;京東則立足AI大模型“京東言犀”推動“數字人直播”,據悉,商家僅需在直播后臺上傳商品鏈接,便能一鍵生成腳本,最快2小時開播,可帶動閑時直播轉化提升超30%。
在國外,巨頭亞馬遜也于近日上線AI新功能,幫助賣家自動生成亞馬遜產品詳情頁面。據介紹,AI工具可以利用賣家提供的關鍵詞、產品圖片等,自動生成產品標題、描述以及其他詳細信息,已有超10萬賣家使用過其AI生成工具。
然而,即使生成式AI切實幫助商家在部分場景中“解放雙手”,卻帶來了降低消費者好感度的負面影響,并因此被業內質疑為“雞肋”。
除了部分AI導購被消費者罵“人工智障”外,很多消費者反應,AI模特圖和買家秀相差甚遠:“AI模特的港風大美人穿搭,自己穿上是村頭最土的花”、“用AI圖和詐騙有什么區別?”
事實上,按照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線上電商的AI工具應用目前還在“技術萌芽期”階段,需要去偽存真,才可以淘汰掉部分“炫技”產品,真正做到與電商應用場景絲滑結合,讓商家對“機械臂”運用自如。
不同于線上電商的AI機械臂,對亟需AI“遠水解近渴”的線下零售巨頭來說,進行AI、數智化的全方位“換腦”迫在眉睫。
線下零售上云轉型:
“爆改”價值鏈條,實現“數智換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說在過去,數智化選擇僅僅是部分零售巨頭們的“時髦選擇”,那么進入2024,“數治”新質生產力的沖擊下,零售“人治”痛點進一步暴露,數智化基建迫勢在必行,已從“奢侈品”變成了成大中小商家的“必需品”。
拿供應鏈領域的補貨環節來說,傳統的補貨由人工主導,高度依賴個人經驗,帶來決策質量參差不齊、效率低、組織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
這意味著,哪怕是再經驗豐富的店長,也會因為超出經驗范疇的情況預判失誤,從而導致暢銷品缺貨、滯銷品高庫存,繼而線下坪效低下、線上營銷資源浪費等連鎖反應。
相形之下,“數治”,也就是基于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模型的智能系統,做決定時顯然考慮得更為周全。
以多點DMALL補貨領域的數字化賦能為例,其基于AI銷量預測的自動補貨系統,打造出 “智能預測—智能補貨—訂單可視—零供協同”的完整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系統通過對各門店的歷史銷售情況,分析銷售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周期性和不規則性,全面考慮季節、節假曰、促銷等因素,進而做出近3周未來銷量的精準預測,且客戶采納率達95%。
在收到銷量預測需求后,補貨系統會自動計算補貨量,計算過程可見、可追溯,并提供歷史銷售、季節性、周期性等決定銷量的核心因素作為參考,再進一步“專家送審”,最大程度釋放人效的同時,筑牢安全網;
同時,多點配套提供零供協同工具,面向供應商展示全鏈路庫存情況,方便供應商提前掌握預測數據,從而按需計劃生產,大幅提高了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也就是說,零售企業在降低缺貨率、減少高庫存的同時,實現了庫存的快速周轉,并最終帶來經濟效益大幅增長。
數據顯示,多點DMALL在物美的試點門店缺貨率由最高時7%降至2%以內、庫存周轉天數由最高時35天降低到普遍21天以內;節約門店人力成本約5000萬/年,還減小了新店擴張的人員配置難度。
不止是補貨環節,對線下零售而言,數智化正在“爆改”整個鏈條,并最終合力為“數智換腦”。
多點DMALL推出的以數據驅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數字化產品——DMALL OS系統,就是典型的優等生案例,其覆蓋了零售業的全價值鏈環節,從商品、顧客、門店、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為實體零售企業全面實現數字化能力的建設提供解決方案。
以電子價簽為例,通過商品管理模塊化系統的打通,為門店員工提供實時庫存、日均銷量等更多數據信息,從而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還有已推廣落地的智能客服、智能防損、無人值守、等服務,核心都是通過數據驅動、任務到人,用6個人干10個人的工作,付出8個人的成本,進一步幫助零售企業降本增效。
如此,零售廠商在全域完成了數字基建。
而在飛輪轉動起來后,生成式AI時代,零售廠商也可以無縫應用線上AI大廠們喜聞樂見的“AI小組件”,并和線下實體結合,起到“1+1>2”的作用。
從“基建”到“增值”:
生成式AI時代,數實融合的新藍海
AI如同催化劑,可以進一步釋放出零售廠商此前積淀的數智化能力。
在生成式AI這一時代浪潮下,數實融合正在講述新故事,多點DMALL也不例外。其與微軟達成戰略合作,在營銷、巡檢、出清等零售場景落地應用,降本、提效、創收,并與飛書聯合舉辦AI大賽,孵化更多AI應用場景,堅持接地氣創新,解決零售實際經營問題:
在門店出清方面,采用新型的人機交互模式,Dmall OS系統+AI,可以讓一線員工用自然語言與系統交互,根據各個門店不同的銷售情況,及時修改價格和促銷活動,更敏捷的輔助經營工作,提升運營效率。
更重要的是,AI等新質生產力并非吞噬實體,而是和實體結合,起到“1+1>2”的作用,開辟數實融合的新藍海。
對消費者來說,線下零售商場能夠提供無法取代的情緒價值與社交價值。
當下,在公眾平臺輸入“逛超市”,隨之而來的則是“人間煙火氣”、“幸福感來源”、“i人充電回血的方式”等關鍵詞;這與此前全網爭相“打卡5A景區胖東來”互相印證。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商價格優勢下,實體門店優勝劣汰加劇,這要求數智化轉型進一步提速,以降本增效。
不僅是零售巨頭,AI浪潮下,中小商家也迎來新機遇。
此前,多點DMALL創始人張文中曾論述區域化零售企業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如決策鏈條短,經營靈活,組織架構簡單,對于本地消費者的需求非常了解等等。
如今,隨著數實融合加速,區域性零售企業也紛紛開啟數字化之旅。頭豹的《零售SaaS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愿意為零售SaaS服務付費。
據該報告預測,零售SaaS的市場規模將于2027年達到689.91億元,2023-2027年復合增長率為34.93%,前景廣闊。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是我國內地,對習慣“刷卡、用現金”的我國香港市民乃至境外居民來說,也逐漸在零售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字購物”的方便快捷。
2019年后,多點DMALL在中國香港助力萬寧、惠康等打造用戶量近500萬的香港最受歡迎零售會員平臺yuu,用戶量近500萬,有效改善了香港市民的購物體驗;在歐洲,多點DMALL則憑借豐富經驗擊敗老牌軟件巨頭,為歐洲麥德龍提供了多元的零售數字化服務。
截至2023年9月,多點DMALL已經服務607家零售企業,業務范圍從內地走向境外,覆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柬埔寨、菲律賓、波蘭、文萊等國家和地區。
從零售巨頭覆蓋到中小商家,從我國席卷到全世界,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數實融合的勢不可擋。
當線上電商巨頭不斷對AI進行祛魅,“行到水窮處”時,線下零售巨頭紛紛上云,“坐看云起時”。
在這一對流層中,兩種勢力在“無盡階梯”中相遇,新的故事得以被不斷講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