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咖啡生意,我勸你別做了
來源/瀝金
撰文/靜儀
大家好,我是瀝金的創始人靜儀。
今天聊一聊咖啡。咖啡是整個消費行業非常重要的賽道,前幾年經歷了白熱化戰爭,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確定。
但因為這一市場規模足夠大,無論咖啡豆貿易還是電商賣貨,都有利潤可賺,所以不斷有新玩家入局。
去年我們一直在給某咖啡品牌做咨詢,包括競爭戰略和開品方向選擇等,成功幫品牌避了一些坑,也打出了兩款爆品。
服務過程中,我們對咖啡市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經過客戶同意,我們把部分內容脫敏,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個人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沒有太大機會了。
首先整個大盤是萎縮的,去年某兩大電商平臺速溶咖啡市場GMV下降近4億元,降幅超過10%。
而且頭部品牌的量也在跌,有些品牌的銷售額甚至腰斬。企業要么縮規模保利潤,哪怕利潤只有一百萬也是贏;要么直接裁員轉行業。
某知名咖啡品牌去年僅有的銷售額,有一半來自電商破價,另一半都來自海外市場。
國內的精品速溶市場衰退,主要由幾個原因導致:
一、精品速溶咖啡的競爭格局變了。你的對手不再是線上同行,而是瑞幸、庫迪這些線下選手。
根據瀝金的消費品三象限:價格、便利、體驗,速溶咖啡品牌沒有一個角度能干得過瑞幸。
瀝金消費品三象限
你一杯美式速溶賣到6、7塊錢,消費者還要自己找杯子、加熱水再刷杯子,人家瑞幸一杯現制咖啡只要9塊9甚至更低。
你以為消費者需要的儀式感,在實際使用時都會變成負擔。
消費者考慮的只有你方便不方便,顯然一杯外賣咖啡既不用刷杯子,還可以用下樓取快遞的借口摸魚,這才是打工人的剛需。
而且瑞幸這些連鎖咖啡的網絡密集程度已經足夠高,在三四線城市獲取一杯還不錯的美式咖啡已經變得非常簡單。
體驗感沒瑞幸好、綜合價格沒瑞幸底、便利性沒有瑞幸高,你拿什么跟這些不差錢的對手爭?
二、精品速溶咖啡就是美式,中國人真的愛喝美式嗎?
很顯然大家更愛喝小糖水,不然瑞幸的大爆款也不會是生椰拿鐵了。
相比又苦又澀的黑咖啡,人的天性就是愛糖、愛乳制品里的油脂,這是刻在我們DNA里的吸引力。
生椰拿鐵能成為億級大爆款,就是因為人人都愛喝奶茶,咖啡只是奶茶的一種風味。
而所謂的美式,是咖啡口味的進階,就像黑巧,愛喝會喝的人本來就很少。
美式的市場本來就是個小眾市場,在這個基礎上做大規模投放,這不是無中生有、拔苗助長么?
按照這個邏輯,精品速溶咖啡就是個偽命題。
當然這個市場也不是沒有機會,但結構性機會是出現在跨品類競爭里。
比如用醫藥級設備,壓低每條速溶的成本,用相對低價去收割其他玩家的存量等。
基本上每個做咖啡的人都會問我們,下一個機會點在哪里?
簡單來說,一個是做2B服務,另一個就是在2C做細分市場,要么做慢生意,要么低價跑量。
市場越卷,零售品牌越掙不到錢,2B服務商就越掙錢。
所以當后端市場卷到飛起,大家比誰價格低的時候,做商家服務的企業普遍能賺得盆缽滿溢。
比如獨立咖啡館不掙錢,但賣咖啡機的一定掙錢;線上咖啡品牌不掙錢,但供豆子的一定掙錢。
某M姓咖啡品牌就很聰明,既有2C業務賣包裝咖啡豆和掛耳咖啡、又有2B業務賣咖啡機,市場好的時候2C業務掙錢,市場差的時候2B業務掙錢。
這告訴我們,像咖啡這類和大貿掛鉤的快銷品,如果有資金托盤,最好一上來就B/C全盤布局,這樣無論市場好壞,都有結構性壁壘。
在2C生意里,也有細分機會。
一是就慢慢來,用運營社群的方式做慢品牌,直接放棄增長,有多少人就做多少事,以有利潤或者少虧錢為第一目標。
比如聚焦某個咖啡產地、某個咖啡風味、某種小眾咖啡豆、某種萃取工藝、某個咖啡匠人,然后做深做垂。
這個比較適合有情懷,而且一時半會兒不太缺錢的創業者。
因為任何慢生意都要熬時間,而做時間的朋友往往是最難的。
花時間圈選真正愛你懂你的人,用服務和產品讓他們更愛你,每年只服務他們,拉長他們的LTV,用社群活動讓他們介紹更多相似的人體驗你的產品,慢慢做品牌。
二就是跑品,比如選對有增長優勢的品,切合一定的風口,再鋪KOL種草,快速起量。
當然任何的精準開品都需要有決策支撐,不然就是浪費錢,我們看過太多開品失敗的例子,幾百萬直接打水漂。
這個的關鍵就是要做好用戶洞察。根據瀝金用戶需求金字塔: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社交價值,再根據數據驗證,找到有機會的潛力爆品。
瀝金用戶需求金字塔
或者還可以在原材料端適當放棄一些生意底線,向抖音拼多多1688上9塊9二十包還包郵的這些咖啡商家們學習,用平臺返利或者運營優勢,做人性的生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