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酸菜魚,為什么不香了?
來源/立夫食話
把酸菜魚做成現象級大單品的太二,在價格上也繃不住了。
根據太二母公司九毛九發布的公告,太二的人均價格從2023年以前的70~80元,掉到了69元,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
伴隨著降價而來的,還有曾經那些規矩悄咪咪的消失。
說好的“不拼桌、不加位、不外賣”——太二現在不僅放開了堂食的限制,允許食客以各種人數拼桌,還開始承接外賣訂單,主打一個身段靈活。
果然年輕時立下的flag,總會有被打臉的一天。
是太二提不動刀了,還是酸菜魚整個品類都不香了?
太二在下滑,但酸菜魚的零售卻沒有。
從品類整體來看,根據權威機構的預測,2025年酸菜魚預制菜市場的規模將超過200億元,近幾年的復合增速超過30%。
具體到品牌,叮叮懶人菜作為預制酸菜魚零售的翹楚,2023年賣出了10億元的預制菜,其中85%都是酸菜魚,2024年也保持了平穩的增長。
既然消費者沒有不愛吃,為啥太二狀態下滑了呢?
原因有二。
第一點,都是吃預制菜,哪里吃不是吃?
雖然曾經打著“活魚現殺”等標簽,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從中央廚房配送而來的酸菜魚都算是預制菜。
商家采用預制菜降低成本、維持品控,但消費者不知情,這里就存在認知的時間差,再加上太二在推出酸菜魚的2017年前后,確實給消費者新奇又不錯的味覺和服務體驗,短時間內的爆發引起了“聚集效應”,形成正反饋。
但在消費者普遍對預制菜有充分認知的當下,特別是疫情封控還加速了這個過程,很難再讓他們以原先的價格去吃料理包。
我們甚至可以說,零售的酸菜魚料理包賣得越火,就越擠壓同品類的線下餐飲。
第二點,酸菜魚品類自己就卷得厲害,成本降低、榨干供應鏈。
從餐飲品牌的角度看,酸菜魚的玩家不止太二一家,在看到“錢途”以后很多品牌一窩蜂涌入,競爭劇烈,一方面確實優化了整個上下游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也壓低了彼此的利潤率。
成本降低了,又沒有足夠的門檻,售價自然也得跟著降。
從這個角度講,不止是太二,整個酸菜魚餐飲品類的普遍降價都是一種必然。
那酸菜魚這個品類還有沒有搞頭?
當然有,“酸”這個口味就是極大的保證。只是想要進一步做大酸菜魚的市場盤子,需要更強的想象力。
同樣是酸味,來源除了酸菜,還可以是醋,是西南地區的“酸湯”,魚也未必是巴沙魚、黑魚、鱸魚,只要能做出口味不輸的產品,同時原材料在經濟性上更優,酸菜魚完全可以被解構再重構,換個面貌繼續占據市場。
在定位上,整個品類也需要多看看下沉市場,要用更適合低線城市的定價、服務形態去迎合消費者。
酸菜魚這個單品,長期來看更適合做快餐,性價比是核心,消費者對價格高度敏感,在份量和定價上必須符合低線城市的特點。快速出餐、一人一份,20塊錢上下可以吃得滿足開心,這才是剛需。
而如果是做聚會團餐的生意,類似于“不拼桌”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低線城市的年輕人婚育更早,家庭和朋友聚會的比例更高,不超過4人的小桌根本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起碼要5~6人桌才行。
酸菜魚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大單品,恐怕還和它火鍋的形態有一些相似有關。
雖然主打的是這條魚,但完全可以靠增加配菜讓所有人都吃得滿意,整個門店的供應鏈可以高度集中和簡化,不用準備那么多復雜的菜色。
不過再像火鍋也打不過火鍋,對線下餐飲品牌來說,上限不太夠。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烤魚”“辣子雞”之類也具備一定火鍋特征但又不是火鍋的菜品上。你覺得可能會火,但就是跑不出像樣的大單品的品牌。
只能說對于還要在酸菜魚這個賽道卷的餐飲品牌來說,不管是口味還是價格,老老實實做好復購比什么都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