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派特鮮生:寵物坐高鐵,侯毅下廚房
出品/零售圈
4月8日,中國鐵路官宣正式開啟高鐵寵物托運試點,在京滬高鐵線推出"隔離運輸+人寵分開+專人照護"模式,12306平臺同步上線寵物托運功能。公共空間對寵物角色的認知正在升級——曾經被視作“行李”的毛孩子,正在獲得類家庭成員的身份認同。
當公共服務領域邁出這一步時,商業世界早已掀起更深層的變革。當筆者走進「派特鮮生」,生骨肉、三文魚沙拉與寵物生日蛋糕擠滿冷柜,定制熱食區飄出雞胸肉的烘焙香氣。這個對標盒馬的新零售樣本,正用“鮮食革命”重構寵物消費場景,將“毛孩子經濟”推至新維度。
這種身份躍遷,在資本市場早有預兆。艾瑞《2023中國寵物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高端寵物店坪效已達母嬰店1.5-2倍。耐人尋味的是,每逢消費波動周期,寵物賽道總被資本重提,但行業始終在等待一個真正匹配用戶心智的爆發點。
當筆者復盤“派特鮮生”的動線設計:食材溯源屏對應著母嬰店的有機認證墻,互動打卡區復刻了親子社群的社交邏輯,“寵物營養月齡指南”更直接移植了奶粉貨架的消費話術。當養寵人開始對照月齡表挑選功能性零食、狗狗生日蛋糕需要提前預約時,那些曾被母嬰經濟驗證的“情感稅”征收法則,正在通過精細化服務完成場景遷移,借“狗性化”外衣悄然重生。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在探店結束時,筆者望著各色精致的擺盤和玩具,恍惚間看到了母嬰店的影子。
一
“新零售”平移寵物屆
同為“毛孩子家長”,筆者走進派特鮮生門店時,第一感受不是單純的購物,而是一場人與寵物的“盒馬式”消費體驗。這家由盒馬前CEO侯毅創立的新品牌,將新零售的底層邏輯遷移至寵物賽道,從選品、場景到供應鏈,處處可見“盒馬化”的巧思。
派特鮮生以“鮮食”為核心重構了寵物消費場景。200余平的空間儼然“汪星人版黑珍珠餐廳”,冷藏區躺著現制鮮糧、生骨肉、和寵物版提拉米蘇,烘焙區甚至能定制三文魚慕斯——這些對標人類食品形態的商品占比超過50%。
與傳統寵物店以膨化糧為主的貨架不同,派特鮮生將商品分為“正餐”“零食”“下午茶”三大類,覆蓋凍干、蔬菜沙拉甚至鹵味零食,寵物主可一站式購齊食品、藥品、玩具、貓砂等全品類需求。和盒馬同款的玫瑰小蛋糕,通過“人寵同款”設計強化情感價值。
場景設計上,則是倉儲思維與情緒價值疊加。門店布局融合了多種零售業態的基因:零食量販區采用“零食很忙”式的小包裝散裝自選,藥品區則模仿藥店的垂直陳列;貓砂以倉儲式籠車堆疊,既降低補貨成本又便于搬運。每個商品旁均配備試吃裝和溯源屏,展示食材產地、營養配比及適用場景,甚至支持現場加熱服務——這種“透明化”交互設計,與盒馬“現制現吃”邏輯一脈相承。而店內設置的寵物飲水機、狗狗專屬用餐區,則將功能性需求轉化為社交體驗,模糊了零售與服務的邊界。
精致總要付出代價?特派鮮生將價格內卷到了寵物界。以“低價爆品+高附加值服務”組合。其自有品牌凍干零食定價0.9元起,鮮食24.9元/500克,較傳統寵物鮮食均價低20%-30%。筆者對比發現,同規格生骨肉在高端寵物店售價約30-40元,而派特鮮生依托侯毅在盒馬積累的供應鏈資源,通過規�;少徟c冷鏈效率優化壓縮成本。配送網絡則延續盒馬“3公里30分鐘達”標準,覆蓋線上線下一體化需求,甚至可預約寵物生日派對等增值服務。
侯毅團隊近期公布的三大店型,涵蓋寵物友好店、商場MALL店、社區店,精準復刻了新零售的選址策略:寵物友好店選址公園周邊,打造“遛狗+購物+社交”復合場景;社區店嵌入高密度居民區,滿足即時性需求;商場店則以標準化SKU搶占流量高地。這種“商圈-社區-街區”立體布局,與盒馬早期的“大店+衛星倉”擴張路徑高度相似。
通過“人寵同源”的商品邏輯與“即時滿足”的服務體系,寵物經濟遇上新零售方法論,筆者從這場精致又合理的消場域中品出一絲味道:他們不是在賣狗糧,是在販賣另一種"云養娃"的感覺。
二
寵物也“上桌”
人類為三文魚和榴蓮千層買單,狗主子們開始為生骨肉和寵物提拉米蘇刷卡——這背后藏著一個靈魂拷問:當新零售的魔法棒揮向寵物賽道,鏟屎官們會像追捧網紅奶茶一樣瘋狂嗎?
五年前,寵物區還蜷縮在超市角落,貨架上孤零零躺著幾袋膨化糧,SKU數量甚至不及隔壁調味品貨架的三分之一。但如今,寵物專區正在悄悄“吞噬”母嬰貨架的地盤,貓砂堆頭高度已經超過大米——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爭奪,更是消費話語權的迭代。據《2024中國寵物消費白皮書》,中國“毛孩子GDP”以每年15%的增速狂奔,2023年突破2793億元,相當于1.5個盲盒市場規模。
具體到產業鏈的分潤,根據《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全景圖譜》,中國寵物產業鏈中游食品占比超50%,但下游服務環節增長潛力最大。上游活體交易至今仍是"青銅玩家",毛利率不足20%,堪比菜市場賣白菜;中游食品/用品占比超70%,其中食品賽道才是“王者戰場”,獨占52.8%,毛利率可達40%-60%(高端鮮食更高),但成本結構中原料占比50%-70%,供應鏈效率成為關鍵。
據《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系列報告,2024年單只寵物年均消費約2300元,較2020年增長35%,其中鮮糧、功能食品、智能用品等高端品類貢獻主要增量。00后養寵人群占比從2023年的10.1%飆升至2024年的25.6%,其“精細化養寵”理念推動客單價提升30%以上。
賽道還有待挖掘。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寵物食品CR3僅3.6%,CR5不足4.5%,遠低于美國77%的集中度。乖寶寵物(301498)、中寵股份(002891)等頭部企業份額仍低,但國產替代加速。
真正點燃賽道的,是新勢力們“不講武德”的跨界打法。
侯毅帶著盒馬的冷鏈秘籍殺入寵物鮮食,把鮮食套餐價格打到高端店七折;京東、抖音通過“原料透明化”“內容種草”重構消費決策鏈,2023年線上寵物食品銷售占比達65%;最絕的是新銳品牌「未卡VETRESKA」把寵物玩具做成“寵物版樂高”,其爆款仙人掌貓爬架采用模塊化設計,客單價從傳統200-500元直接翻三倍。
供應鏈層面,在山東骨瓷產業帶,部分同時承接星巴克貓爪杯與高端餐具訂單的工廠,近年新增寵物食盆定制業務,印證“人寵同源”供應鏈趨勢。據《浙江日報》,寵物服裝廠寧波申洲國際關聯企業接完FILA訂單,轉身就給柯基生產聯名款衛衣。
寵物智能用品代工廠負責人透露:跨界品牌訂單能讓毛利率提高15%-20%,一條生產線同時做人寵產品已是常態�!吨袊沼锰沾尚袠I報告》顯示,寵物用品占比從2021年3%升至2023年12%。
消費降級下,不少寵物主表示:自己把“非必要不消費”貫徹到底;但給小狗小貓買東西,那絕對是“必要消費”。這也是侯毅的初衷,他曾言,“我們希望建設一個覆蓋全國的新零售渠道,把零售價格降下去,把“鮮度”做上來,最終讓毛孩子過上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當00后開始用年終獎給貓主子囤凍干,當北上廣深出現“寵物健身私教”,當小紅書#狗狗下午茶#話題播放量突破10億次,這個賽道的爆發早已不是“是否”的問題。畢竟,在2.4億獨居青年和1.8億老齡人口的情感缺口里,每一只毛茸茸的爪子,都可能刨出下一個消費奇跡。
三
是我們需要“毛孩子”
在上海靜安某高端商場里,年輕女性推的嬰兒車里已是毛茸茸的柯基犬,這恰是當代消費社會的情感隱喻:當總和生育率跌至0.6,滬籍女性平均初育年齡推遲到32.56歲,寵物正在成為都市人最忠誠的“情緒容器”。
從貨架設計到消費心理,寵物經濟正復刻母嬰行業的底層代碼。
“客戶-用戶分離”,寵物主像父母般替“毛孩子”決策,且決策鏈條更長——為幼犬挑選狗糧時,其謹慎程度不亞于選購嬰兒奶粉;母嬰店的“孕期-嬰兒期-學步期”分階體系,被寵物店拆解為“斷奶-成年-老年”全階段解決方案,甚至延伸出寵物月子中心、臨終關懷等新興業態;90后寵物主年均消費中40%用于非剛需的玩具、服飾和社交服務,與母嬰行業“益智玩具+早教課程”的情感溢價如出一轍。此外,消費群體集聚效應和社交屬性明顯,有“寶爸寶媽交流群”,亦有貓貓狗狗的寵物群,以“爸媽”自居的寵物主不在少數。
這種移植甚至催生出“代償經濟學”。零售行業專家Jack告訴筆者,雖然因為生育下降,母嬰行業暴擊,但并不意味著撫育家庭成員的需求消失。少生一個娃,很多家庭會多三個毛孩子需求,即雙方父母+小兩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就是把寵物真正當成家人來看待,目前也是這個發展趨勢。
侯毅選擇上海作為試驗田,實為精準卡位。
上海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兩年負值,但每萬戶家庭寵物擁有量超全國平均;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8.84萬元,消費勢能支撐高客單價,寵物鮮食滲透率遠超其他城市;根據《2024-2030年中國寵物店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評估報告》,中國寵物店數量預計2027年達34.23萬家。上海作為寵物經濟高地,其寵物店密度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衍生出“寵物+咖啡”“寵物+零售”復合業態,場景密度優勢下,部分商圈甚至出現“寵物店包圍母嬰店”。
這種“低生育-高寵養”的負相關,正在全球都市圈蔓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引援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到2024年底,中國城市寵物數量大概已經超過4歲以下人類嬰幼兒的數量,到2030年,可能會是嬰幼兒人數的2倍——當一線城市單身率不斷向上突破,寵物經濟實質是都市孤獨癥的商業解藥。
不過,這種遷移存在天然閾值:三四線城市生育成本較低,寵物消費仍集中于食品剛需,鮮食滲透率不足,區域差異明顯;如倫理爭議,部分社區抵制“寵物友好”商業體,折射人寵資源爭奪矛盾。
但正如人口負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母嬰行業催生了月嫂、早教等千億級市場,寵物經濟正在孵化“寵物行為矯正師”“寵物營養師”等新興職業。當95后開始為貓主子購買“寵物養老保險”,當AI項圈能實時監測犬類情緒波動,這場“代償消費”早已超越簡單的商品交易,演變為都市文明的新型關系契約。
或許正如社會學者項飆所言,當親密關系變得過于昂貴時,寵物便成了現代社會最后的“確定性”。
當鐵軌開始丈量毛孩子的旅途安全,冰冷的鋼鐵動脈里也流淌出文明的溫度——寵物不僅是旅途中的特殊“家人”,更是現代人重構“家”的維度時,不可或缺的情感坐標系。在這個意義上,上海街頭越來越多的寵物店招牌,或許不是消費升級的注腳,而是一代人的情感體檢報告:當我們在貨架前認真比對狗糧營養比時,大概也在潛意識里完成了一場小型自救——用毛茸茸的、不會說話的生命,接住那些無處安放的,關于愛的本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