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一邊倒,美團咋就這么不堪一擊?
出品/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最近,輿論場上罵美團的聲音很多,而且是一邊倒。
面對這個事,內心憋著一腔廢話,本來想蹭個熱點跟一篇,想想算了,極端民粹,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如今,稍稍消停了些,沒憋住,還是來嘮嘮吧。
咱們先來聊一聊,美團為啥這么招黑?
只是單純的因為壓榨騎手跟商家嗎?你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是情緒面,而不是基本面。
美團輿論基本面:短視頻時代,“基礎設施”沒有“容錯率”
有人說,最牛的互聯網企業都是基礎設施。
成為基礎設施,就有了商業世界里的“鑄幣權”,現金流就能源源不斷。
能成為基礎設施的企業都很牛。
騰訊是社交的基礎設施,阿里是生意的基礎設施,美團、京東是商品與服務的基礎設施,滴滴是出行的基礎設施。他們哪個不是千億、萬億估值。
問題是,代價是什么?
梁寧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面對基礎設施我們都有某種“崇拜”,覺得商業的最高目標就是成為基礎設施,但其實企業成為基礎設施也有禁錮。
這個禁錮,可能有很多種。
比如要持續不斷地投入研發,保持技術競爭力,再比如前期投入周期很長,可能數年內沒辦法盈利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在輿論場上“基礎設施”沒有“容錯率”。
這么多年以來,最容易發生輿情的企業,其實都是跟大眾利益深度相關聯的企業,都是社會屬性很強的企業。
比如,做大病救助的“水滴籌”以及做外賣的美團。
第一次知道水滴籌這種模式,一時讓我驚為天人:“原來公益還能這么做?”后來,水滴籌開始商業化,各種負面輿情隨之而來。
在我看來,水滴籌商業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兒(當然,水滴籌有些行為跑偏了),畢竟用商業的方式做公益,才是最持久,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的確能夠幫助困難家庭,幫助有需要的人。
但事實上,一個公益屬性越強的“基礎設施”,就越天然自帶“輿情體質”,而短視頻時代的內容情緒化,則會是另外一個DeBUFF,助力輿論發酵情緒。
我一直有個觀點:在圖文時代,公關的主要工作是處理事兒,而短視頻時代,處理情緒遠比處理事兒要重要得多。
而短視頻時代內容越來越情緒化,基礎設施企業的“輿情體質”會被無限放大。
美團這波輿情也是一樣。
這是由商業模式、業務結構,以及本身的強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美團是互聯網巨頭,是平臺企業,核心是靠“規模效應”。
平臺企業動輒服務數億用戶。業務觸達用戶的本來就很廣、很深,也因此一點點負面的情緒,都可能會被迅速傳播放大。
你看美團的財報里,外賣一直都是不怎么掙錢的業務,但外賣妥妥的是核心壁壘。
因此,美團有著全國最大的線下即時配送體系,幾乎全國每個城市都有騎手站點,每天上千萬的騎手跑單服務7億用戶。
數百萬騎手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每一個小的負面情緒,乘以百萬騎手、數億用戶也都是一股洪流。
基礎設施的屬性,決定了美團就是容易引發輿論危機,這是商業模式所決定的。每個企業都有問題,尤其是大企業,但是基礎設施的企業,就是容易被放大。
實際上,“做好社會責任”這件事兒,是一個很主觀的感覺,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對于美團來說,解決了千萬個騎手的工作問題,算不算是“做好社會責任”?從普通人的視角看得算,畢竟將來哪天失業了,還能送送外賣有個兜底。
美團面對基礎設施這四個字,一如至尊寶之于緊箍咒,帶上了法力無邊,就是齊天大圣,商業場景延伸至吃喝玩樂、即時零售、可以滿足各種高低頻次的需求,商業天花板無遠弗屆。
但是要代價就是責任與犧牲。能做的,只有比常規大廠更為嚴苛的標準去約束自己,畢竟稍有不慎,就是加倍的反噬。
基礎設施企業做“公關”:業務的歸業務,公關的歸公關
美團在輿論層面一邊倒,根上在于商業模式本身。直接原因在于公關層面,那么我們從公關維度來解讀下,這波美團公關,打幾分?
私下里跟幾個做媒體、公關工作的朋友聊天,得出一個共識:美團公關崗位是所有大廠里面,難度最高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之一。
拿騰訊來說,作為基礎設施,騰訊做公關是比美團要容易得多的。
騰訊基本不靠微信直接變現,而是以微信連接一切,把變現任務交給合作伙伴,自己則通過廣告、游戲兩大業務來賺錢。
另外,騰訊這樣的企業已經“投行化”,與普羅大眾隔著一層距離,業務的社會性天然沒有外賣業務那么強。
同樣是電商平臺,貓狗拼做公關也是要比美團更容易的。
雖然都是電商行業,但電商主要是賣貨,賣貨相對賣服務更標準化,而且單位區域內快遞小哥的密度也遠比外賣小哥更低,所以業務的社會性其實也沒有美團那么強。
可以說,美團公關所面對的就是一個“天崩開局”。面對幾乎一邊倒的輿情,任何一個老媒體人、哪怕是三十公關經驗的巨咖,都未必能做好,這苦差事換誰來都不好干。
面對這樣的開局,在這場輿論風波里,美團是怎么應對的?
美團最近動作,100分給打個80分沒問題,大面上沒問題,沒有因為公關操作不當造成二次輿論危機,這段時間美團發聲似乎不夠大,但其實并沒有說錯話。而且,從戰術層面看,這個時候也不是大聲說話的時候。有時候,面對泛濫的輿情,就好像面對正在氣頭上的媳婦兒,時機不對說什么都是錯的。
美團的輿情,大多時候是與外賣業務相關的,是常年的積累的結果。
外賣業務頻次高,規模大,輿論場上的爆發的情緒,也不是積累了一天兩天的,這一次是集中爆發。
也因此,這種集中爆發的情緒也不是公關能解決的,已經超出公關范疇了。
從友商的角度來看,東哥帶頭出馬,并不對位美團的公關部,輿論場看起來一邊倒是正常的,畢竟,東哥能調動整個集團的資源和能力,而美團公關所能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
這兩種態勢面對面打擂臺,就好比85KG的拳手對陣110KG拳手,資源和能力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但是80并不意味著優秀,在策略上還是有提升的空間的。
美團最大的問題在于公關策略太理性了。圍繞事實做傳播當然沒錯,但短視頻時代,情緒永遠大過理性。
好在美團已經開始調整了,最近,從美團騎手視頻號上,騎手們逐漸開始親自發聲,比如杭州腦癱媽媽等,不親自下場,而是通過外賣員去間接發出自己的聲音,用情緒化策略去處理情緒化危機。情緒上美團也有很多牌能打,后面怎么出牌就看公關部的水平了。
另外,公關策略永遠只是術、只是器層面的維度,要從制度出發,這才是根源,我覺得美團最該完善的就是:基礎設施企業做“公關”:業務的歸業務,公關的歸公關,即便是做不到這么隔離,最起碼也保證公關更多的自由度。
不少大廠而言,公關部門都是配合業務部門來開展工作的,這么做,很合理,正常邏輯層面,就該這樣。
但是短板也很明顯,因為業務是短視的,是具體的,是強KPI的,而公關工作是模糊的,是長期的,不能單一維度KPI去衡量的。
如果是常規企業這么做,也還好,因為即便業務翻車,公關擦個屁股,背個鍋,后續也沒那么大的反噬。但是基礎設施類企業,一旦短視,反噬即便不立刻爆發,也會延遲,連本帶利的爆發。
因此,基礎設施類企業,給予公關部門更高的話語權,更高的自由度,更為長效的反饋周期,才能一定程度上,更高效的維護品牌形象。
輿論硝煙之后,外賣巨頭不下牌桌
有人說,這波輿情這是美團的一次重大挑戰,但其實,美團經歷過不少的“重大挑戰”。
美團歷史上,出現過四波。
第一波是在“百團大戰”時期。
當時美團還寂寂無聞,而朱嘯虎投的團購項目已經走到了IPO前夜。后來呢?百團大戰美團還是跑了出來。天眼查APP顯示:2018年美團于港股上市。
第二波是前些年阿里本地生活集團組團,進軍本地生活。
當時支付寶全面改版,阿里本地生活戰略提級。本地生活的市場格局依舊沒怎么變。
第三波是抖音入局。
抖音手里的王牌是流量,當年美團做本地生活靠的就是入口,是流量王牌。從21年到現在,抖音的攻勢,美團也守住了。
目前是第四波,京東帶著自身的配送能力以及輿論優勢入局。
有玩家不斷入局這個賽道,是一件好事兒。
一方面,打破組織惰性,團隊也能找到新的凝聚力。
美團早就已經成為巨頭,今天的美團不怕競爭對手,怕的是沒有競爭對手。
你看,騰訊投化之后,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對手,于是這些年一直被詬病創新能力不足,再比如百度,谷歌退出中國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百度在事實上沒有了競爭對手,你再看看現在的百度.....
這其實就是商業組織天然的惰性。
不斷地有強大的對手出現,有助于美團打破這樣的惰性。
另一方面,激發活力,打破舊邊界,建立新邊界。
搜索跟外賣,天然就有壟斷傾向,需要有對手來不斷刺激業務生態,打破舊邊界,建立新邊界。百度、美團又是絕對的行業頭部企業,客觀上也需要與自身的頭部屬性做抗爭。
不過,與搜索行業不同,外賣這個行業,本質上是服務零售與電商零售,頭部企業的能力邊界越大,就越容易與其他行業重疊。
也因此,本地生活領域一直都在打一場巨頭之間“無限戰爭”。
無限戰爭,也并非真的要一直打下去,一旦打破舊的平衡,新的平衡就會建立起來。
就像一戰打完簽訂凡爾賽合約,二戰打完簽訂雅爾塔體系那樣,今天的美團與京東交手,行業處在一個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循環中。
其實,商業的本質就是一種平衡。
業務與公關平衡,營收與成本平衡,需求與供給平衡。玩這樣的平衡術,對巨頭來說并不是難事,零售也好、外賣也罷,皆是如此,巨頭永遠不會下牌桌。
接下來,巨頭們還有怎樣的牌要打?
值得期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