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認慫,沃爾瑪連夜向中國供應商“求和”
出品/即時劉說
撰文/劉老實
事件脈絡:從關稅博弈到供應鏈危機
日前,沃爾瑪向中國江浙地區供應商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恢復因關稅戰暫停的貨物運輸,并明確表示新增關稅成本由美方承擔。這一政策轉向距離其3月11日要求中國供應商自行承擔關稅的最后通牒僅20天,堪稱戲劇性逆轉。
事件導火索源于特朗普政府4月初將對華商品關稅從34%飆升至145%的“對等關稅”政策。這一政策直接沖擊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巨頭的供應鏈:中國占沃爾瑪進口商品的50%以上,而洛杉磯港口來自中國的貨輪數量銳減33%,導致全美超市貨架空置率達到30%。有文具出口商透露,其接到的沃爾瑪訂單中,節慶裝飾、日常辦公用品等品類首當其沖,部分商品庫存周期已不足兩周。
沃爾瑪最初試圖將關稅成本轉嫁給中國供應商,要求每輪關稅調整中降價10%。這一策略導致廣東某食品包裝企業訂單量驟降40%,部分服裝企業利潤率從1.8%降至虧損邊緣。中國商務部3月約談沃爾瑪,指出其單方面施壓可能違反反壟斷法。隨著中國供應商集體暫停發貨,沃爾瑪股價單日重挫6.53%,寵物食品等民生商品告急。
博弈轉折:供應鏈絞索下的集體潰敗
4月21日,沃爾瑪、塔吉特等企業CEO與特朗普政府進行閉門磋商。據知情人士透露,沃爾瑪執行長Doug McMillon警告,若兩周內無法恢復供應,59%的搖擺州選民可能因物價飆升轉向反對特朗普。這一政治風險迫使特朗普政府松口,同意零售巨頭自行承擔關稅成本。
沃爾瑪的妥協本質上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若將145%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其北美市場毛利率將從24.7%暴跌至9.3%,年利潤蒸發190億美元。以LED燈串為例,原價9.9美元的中國商品完稅后到岸成本達26.3美元,即便零售價上調至28.5美元,每件仍虧損2.2美元。這種“企業出血、民眾買單”的模式,導致美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8%,其中關稅貢獻率達43%。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制造業的替代能力暴露短板。新澤西州某玩具廠嘗試用3D打印技術替代中國供應鏈,首批產品合格率僅37%。越南工廠質檢合格率下滑8%,印度產能僅能滿足沃爾瑪15%的節慶商品需求。美國海關嚴查轉口貿易,導致37%的“中國制造”商品被扣押。這種“替代困境”迫使沃爾瑪承認:任何繞開中國的“去風險化”嘗試,都是成本與質量的自殺游戲。
供應鏈重構:從“去中國化”到“彈性共存”
沃爾瑪的政策轉向折射出全球供應鏈的深層變革。盡管其宣稱“中國采購比例將從50%降至35%”,但實際操作中仍難以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以服裝行業為例,中國占沃爾瑪全球采購量的60%,而越南、印度等國的產能缺口短期內無法填補。
中國供應商則在危機中展現出韌性。廣交會上,浙江一家小家電企業推出“關稅優化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將商品拆解為多個低稅率部件,使整體關稅成本降低28%。江蘇某紡織企業聯合高校研發智能生產線,將交貨周期從45天壓縮至21天,增強議價能力。部分企業更通過跨境電商平臺Temu直接觸達美國消費者,規避傳統供應鏈的關稅傳導。
這種“彈性共存”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沃爾瑪宣布投資5億美元在墨西哥建立近岸采購中心,但其供應鏈數據顯示,墨西哥工廠的電力成本比中國高43%,合規成本增加62%。與此同時,中國對美能源采購大幅減少,2025年一季度從俄羅斯進口液化天然氣同比激增217%,倒逼美國能源企業庫存周轉天數延長至49天。
政治經濟:關稅政策的“反噬效應”
沃爾瑪的妥協暴露了特朗普關稅政策的致命矛盾。盡管其宣稱“對等關稅”旨在保護美國產業,但實際效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算,若維持145%的關稅,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將增加500-550美元,低收入群體受沖擊最大。這種“隱形稅賦”直接導致特朗普支持率跌至39%,創下80年來新低。
中國則通過“雙循環”戰略增強抗風險能力。2025年第二批810億元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一季度帶動社會零售增長4.6%。廣東某食品企業獲得歐盟BRC認證,將產品溢價8%打入歐洲高端市場。這種“出口轉內銷+高端化”策略,使中國在關稅戰中掌握主動權。
沃爾瑪恢復對華采購只是關稅戰的階段性休戰。特朗普政府仍未明確是否全面下調關稅,而中國商務部已宣布對美商品加征84%關稅。雙方在供應鏈上的博弈將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技術脫鉤與市場掛鉤并存。美國可能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強化對華限制,但在日用品、家居等領域依賴度上升。
其次,區域化供應鏈加速布局。沃爾瑪計劃在墨西哥、越南建立“關稅緩沖倉”,但短期內難以替代中國產能。
第三,跨境電商重塑貿易規則。Temu、希音等平臺通過“直達消費者”模式,削弱傳統關稅傳導機制。
這場供應鏈博弈的本質,是全球化深度嵌入與政治單邊主義的碰撞。沃爾瑪的妥協證明,任何試圖割裂全球產業鏈的政策,最終都將在市場規律面前碰壁。而中國制造業的不可替代性,正在改寫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