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影院“爭寵”中國,大舉進占大型購物中心,引發了新一輪的影院熱。雖然影院目前的上座率仍然維持在低水平,但看好影院業的投資者卻有增無減。尤其是外資影院在上海、北京等地一炮走紅的經歷,使得不少手持大把鈔票的投資者眼睛發亮。
今年5月底,北京傳來港資與比利時資本合作投資8億元建影院的驚人消息;今年6月底,娛樂業巨頭IMAX公司把亞太總部遷移至上海,啟動大規模投資中國的計劃;柯達公司則剛剛表示,第2家影院已決定繼續落戶上海,而隨后還有連串投資計劃。
一連串振奮消息的背后,業內人士卻潑來冷水———影院業正在重蹈購物中心重復建設的“險況”。該人士警告,只有擁有運營經驗和先進技術的投資者才有競爭優勢,而那些盲目進入的投資者將吞下“苦果”。
購物中心“熱捧”影院
百貨業的轉型及購物中心的“升級換代”,使電影院成為購物中心爭邀的“香餑餑”。純購物或購物氣氛太濃,而休閑、娛樂氣氛不足,缺少鮮明主題,這些因素被認為導致第一代購物中心和百貨店缺乏競爭力。廣州輝煌了6年之久的天河城廣場就面臨著這樣的窘迫境況。
為了提升競爭力,新一代購物中心普遍大量增加了休閑、娛樂元素,如廣州的天河娛樂廣場、中華廣場、上海的港匯廣場、美羅城、北京的新東安市場因此而取得極大的成功。
分析這些新晉勢力成功的原因,擁有1家人氣旺盛的電影院是重要因素之一,廣州最火爆的天河電影院位于天河娛樂廣場內,中華廣場內有中華電影院,港匯廣場內有永樂電影院,美羅城有柯達影院,新東安市場有新東安電影城,旺盛的人氣不僅使影院經營者賺到了第一桶金,同時也使購物中心經營者賺足了人氣。
另外,擁有知名影院還會讓購物中心進一步提升知名度。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引入了知名電影院,購物中心成為大量電影首發式和商業活動的首選,如廣州的天河娛樂廣場就經常會舉辦此類活動,明星匯聚,名流如鯽,購物中心的曝光率維持在高水平。
影院“爭傍”購物中心
就在購物中心樂滋滋地享受著影院帶來的旺盛人流的同時,影院也樂呵呵地陶醉在購物中心帶來的旺盛人流之上。
由于購物中心的功能進一步轉向休閑、娛樂,消費者不再單純為了購物而光臨購物中心,這一趨勢大大延長了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停留的時間。同時,也間接帶旺了影院的生意。
購物中心便利的交通條件,也使得不少影院樂于建在購物中心內。廣州的中華廣場,上海的港匯廣場、梅龍鎮廣場、美羅城,北京的東方廣場、新東安市場均直接與地鐵口相連或位于地鐵口附近,人流鼎盛。
據統計,位于上海南京西路梅龍鎮廣場內的環藝影院去年的票房收入達2400萬元,名列上海第一;位于美羅城的柯達影院開業不足9個月票房收入即超過1000萬元;北京新東安影城目前的平均上座率是40%,開業第一年票房收入就達到800萬元,在全北京排第二名;廣州天河娛樂廣場內的天河電影院也屢屢創出票房新高,今年情人節當天的票房名列全國第一。
出于看好購物中心的前景,目前準備進軍中國影院業的投資者大多計劃把影院建在購物中心內。
影院是“實力派”之爭
蜂擁而至的投資者,均看好影院的美好前景。然而,正如購物中心最近出現的重復建設浪潮一樣,如今的影院也正在重蹈這一浪潮。業內人士稱,從目前運營的情況看,賣座的影院普遍投資巨大,而該行業今后的進入門檻只會提高不會降低,因此,中小投資者將很難涉足該行業。
“選址好、多廳化、設備先進、環境出眾”,上�?逻_超級電影世界總經理陳永文稱,這是柯達影院初戰告捷的四大關鍵因素。而要具備這些關鍵因素,投資者必須具備充足的資金。第一家柯達影院的投資達到了400萬美元。
在北京的黃金地段,投資的成本更高。有業內人士估算過,要在北京首都影院相同或相近的位置新建一個6個廳、1000座左右的電影院,起碼要投入7000萬元左右。除此以外,還有人工費、用電費、設備維修、維護費還有環境的衛生保潔等費用。從運營方面看,在北京運營一個使用面積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影院,每個月的水電費用、人員開支、宣傳費用等大約要15萬-16萬元。
據悉,建影院的方式目前有四種:一是買地買房,獨自籌資“憑空”建設一個影院,這樣做資金最少也要上千萬元;另外一種是在大型商場預留一塊空間,裝修成為電影院,其中音響、放映設備、座椅等投入也在幾百萬元;第三種方式就是將現成的建筑物改造成為影院,所需資金估計也接近千萬元。第四種,是將現有影院改造。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改造的成本并不比新建的成本低,而且,受現有條件的制約影響很大。因此,很多投資者更愿意考慮前兩種方式。(新快報 記者 畢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