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企業業務半年幫助超萬家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
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半年報揭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隨著復工復產推進,GDP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增長3.2%,上半年整體增速達1.6%。其中,數字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為了進一步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政策加持下,數字經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數據顯示,上半年,京東企業購幫助超萬家中小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業內人士表示,以京東企業業務為代表的數字化企業服務平臺在相關賽道的布局發展潛力巨大。
企業數字化成《意見》關注重點領域
《意見》共明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其中,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新業態新模式多達5種,涉及了企業經營管理、產業交互的方方面面,是《意見》布局的重點領域。
具體來看,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意見》鼓勵加快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助力降低數字化轉型難度,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業務發展模式,提升企業發展活力;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充分發揮智能應用的作用,促進生產、流通、服務降本增效,支持建設智能工廠;發展便捷化線上辦公,推動完善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的基礎設施,為在線辦公提供有效支撐。
在產業交互方面,《意見》強調了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實現產業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培育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著力發揮互聯網平臺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數字經濟新實體。
事實上,近年來產業數字化已經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表示,“2016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30%,開始從量變走向質變。未來幾年每年提升兩個百分點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0%以上。”張新紅指出,我國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已經成為最活躍也最重要的新動能。
疫情更是完成了一次全社會數字生存能力的大考驗,凸顯了數字經濟優勢的同時,讓數字化觀念深入人心。統計數字顯示,疫情中數字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受疫情影響越小。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已成為大量企業的共識。
半年幫助超萬家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著一系列挑戰。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剛剛發布的《中國產業數字化報告2020》就用“五不”點明了行業發展痛點:一是自身數字轉型能力不夠導致“不會轉”;二是數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自身資金儲備不足造成“不能轉”;三是企業數字化人才儲備不足致使“不敢轉”;四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不清,決策層“不善轉”;五是企業多層組織模式不靈,中層領導“不愿轉”。
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新的政策推動,也需要產業界的努力。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企業經營管理基礎環節的供應鏈管理,已走在了數字化的前列。疫情期間,京東企業業務為代表的企業服務平臺,通過開放自身“數字化新基建”的能力,為因疫情影響而減速的企業供應鏈搭建出一條數字化“高速公路”,不僅為產業鏈上下游高效連接提供平臺,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
統計數字顯示,疫情期間,京東企業業務累計為131萬企業客戶提供高效、穩定的物資采購服務,在疫情后周期,為800萬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6月24日,京東與廣東省工信廳就“廣東省中小企業服務計劃”達成合作
面對受疫情沖擊最大的中小企業,京東企業購通過聯合各地政府、SaaS服務商、品牌廠商先后發起“中小企業幫扶計劃”、“企業超省月”、“雙引擎計劃”等相關行動,圍繞保復工、拓銷路、金融幫扶、數字化降成本等,助力數百萬中小企業從復工復產走向達能達產,重塑“免疫系統”。數據顯示,上半年,京東企業購幫助北京、揚州、深圳、蘇州等地的超萬家中小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其中,僅深圳一地中小企業數字化采購覆蓋率同比增長就超過90%。
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業務事業部總裁宋春正表示,京東企業業務將借助國家支持新業態的東風,在智能采購的前沿技術領域加大投入,積極探索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智能化升級和和商業模式創新,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國企業與中國經濟的復蘇貢獻力量。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最新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數字化采購發展報告2019》顯示,京東企業業務占據企業數字化采購綜合平臺52.3%的市場份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數字經濟的普及和政策紅利的加碼,京東企業業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