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說起蛋糕店面包店,華生園和沁園應該是最熟悉的了。華生園有超過500個銷售網點,銷售網絡覆蓋了重慶及西南片區大部分省市。沁園則擁有遍布重慶、貴州、成都、上海等城市500余家連鎖直營餅屋。
【兩家老板其實是姐弟】
沁園的老板叫劉崇梅,華生園的老板叫劉崇華。這樣一說,你自然就明白了兩人和兩家公司的關系。1983年華生園品牌誕生,1992年第一家“華生園”糕點專賣店面世。1989年,劉崇梅從國企商貿的一名職工,“下海”創辦民營企業。兩個品牌都有二三十年的歷史,發展至今已經頗具規模,重慶街頭巷尾遍布。
【兩者相爭,悲催的是第三者】
既然是一家人,為何還要開兩家公司,做兩個品牌呢?有傳言說是兩個人性格不合,有些矛盾,個中詳情不得而知。兩個品牌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發展至今。在世界企業發展中,不乏類似案例。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麥當勞與肯德基、王老吉與加多寶,兩者相爭,壯大了彼此,最悲催的莫過于其他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都遠低于前兩者。沁園和華生園的發展,也是如此。
在老重慶人的記憶中,華生園的旁邊總是有一個沁園,沁園的旁邊總是有一個華生園。無論是兩者商量好的布局戰略,還是兩姐弟在較勁,最后的結果就是擠掉了在它們周邊開蛋糕店的其他商家,擠壓了別人的市場生存空間。
【專注與多元化的不同發展之路】
沁園和華生園都是以蛋糕面包起步,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兩者在業務上走上了不同的路。一個專業化,始終圍繞烘焙,而另外一個有點“火鍋”特色,做出了大雜燴。
沁園公司,產品集中在面包、蛋糕、中西式點心、月餅、粽子等,始終不離飲食。 在2009年,在原有高品質糕點、面包類產品的基礎上,引進了意大利花式咖啡。
而華生園,除了烘焙連鎖服務業之外,搞起了炒貨食品,做起了金色蛋糕夢幻王國和重慶海石公園等旅游風景區和戶外婚紗攝影基地,還有華生園大酒樓、三亞鳳凰豪生海岸酒店等,還涉及了2-3元的放心早餐試點。最讓人遐想的就是,還做火鍋底料,要是把蛋糕和火鍋底料來個綜合,這味道,想想也是麻辣啊。
【融資與上市之路】
早在2010年12月,沁園與瑞典的殷拓基金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重慶新沁園食品公司,殷拓大中華II基金旗下香港巴格瑞投資公司出資4.9136億元,占股65%,重慶沁園實業集團出資2.6458億元,占股35%。雙方計劃用四年時間把沁園推向股票市場,公開上市。雙方牽手后,重慶沁園發展迅速。殷拓方面介紹,2010年投資重慶沁園時,沁園的銷售收入在3400萬美元,到2013年底已經達到7400萬美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達到了1400萬美元,相對于2010年的600萬美元,增長頗多。
而在2014年12月,殷拓向太古食品公司出售了其在重慶新沁園食品有限公司中的65%股權。據太古A在2014年的半年報,太古食品公司“待符合若干條件(包括獲得商務部批準)后,該股份收購預計2015年上半年完成。倘符合若干額外條件,剩下的35%股權將于2017年進行收購”。貌似這是要獨吞沁園的節奏。不過,是否符合“若干額外條件”,是否完成全資收購,謎底可能要等到2017年了。這“若干額外條件”至少要包括沁園方面是否愿意出售,這取決于沁園方面是要“脫手套現”還是要“繼續堅持自己的食品夢想”了。
據企業工商信息得知,就在2016年1月26日,投資方中的巴格瑞正式變更為太古。在董事會成員方面,除了劉崇梅和陳澤祥兩夫妻外,至少4人來自于太古方面。被太古控股后,能否實現自己的上市夢想,要么在入股協議中有明確寫明上市時間表及計劃,要么就有太古說了算,也只有靜觀后續發展。
再來說華生園。
華生園在外部的合資及資本市場上的動作,在公開報道而言,一直以來基本沒有。而在2015年10月,重慶華生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份轉讓中心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報價轉讓系統(簡稱“成長板”)成功掛牌(重慶OTC掛牌上市)。
OTC又稱場外交易,是企業上市(登陸資本市場)的一種形式。和IPO(首次公開募股)比較,OTC門檻低,程序簡易,費用較低,是國內外中小企業借道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首選途徑。掛牌上市后,華生園將進行三輪定向增發,分別以每股1.5、2.5、3.5元的價格發行1000萬股,募集資金7500萬。華生園特別注明,此次掛牌主體僅為食品股份公司,其參與經營的海石公園、成都夢幻蛋糕王國、普陀寺夢幻蛋糕王國、西彭夢幻蛋糕王國等投資項目將在最近一年內通過盡職調查,并注入上市主體,完成資本重組。
華生園還計劃,在2018年1月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申報掛牌上市,預計在2019年1月選擇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市場申請掛牌上市。可以說華生園打的是,低起點、快步跑、逐步完成的戰術。具體效果如何,最終能否實現中小板市場掛牌上市,還有很多來自于公司戰略、公司業績、監管政策及宏觀環境的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