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設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
西安納爾森商務信息咨詢公司 張青山
中國之大,口音難免不同,但是彼此溝通卻基本沒有障礙,因為無論操何種口音,寫下來的文字總是一樣的。這要歸功于秦始皇。秦始皇不僅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所以今天中國各地區的人民不論操何種口音,寫出來的文字都是一樣的。試想當初秦始皇如果再進一步統一口音,今天就沒有山西話、陜西話、湖北話的區別了。但是據說統一文字這些事情也不是很好做的,也是下了很大決心,殺了人頭才做成了的,最后確立了統一的文字制度,2000多年來,中華文化得以一脈相承、發揚光大,這就是制度的力量!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一個家庭到企業、團體和國家,其運作都是靠制度。國家一成立,立即頒布《憲法》,因為《憲法》是根本大法,是國家的根基。現在去注冊企業,工商行政管理局就會要求提供《董事會章程》,說明沒有基本制度就不存在成立企業的基本條件。
企業成立后,會有各種規章制度,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應運而生,需要了,有事情了才會去制訂制度。但是基本制度有兩個,一個財務制度、一個考勤制度。我們看一個企業,如果這兩個制度都執行不好,那么這個企業就是在懸崖邊上或者已經掉下去了。
很多企業初創,靠的是人治,靠的是勤奮和機遇。企業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事情越來越多,人治就不可以了,也治不過來了。90年代西安有個很大的果汁生產出口企業,創始人因為以外身故,這個企業也就隨之消亡了,說明之前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第一任中國首富牟其中進了監獄,他的企業隨之完了。黃光裕進了監獄,國美還在運作。國美吸收了很多外部機構投資,這些國內外投資機構就要求它必須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投資人的利益。如果國美還是黃光裕個人的企業,可能現在也完了。有制度的企業和沒有制度的企業區別很大的。
在沒有制度的企業中,每個人都像盲人摸象,摸到哪里就說像什么,摸到腿說像柱子,摸到身體說像堵墻。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事情,各持一詞,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工作靠自覺、問題靠理解、賺錢靠運氣、發展靠硬碰。這樣的企業怎么能不混亂而無頭緒?怎么能不險象環生?
很多企業也有制度,但是最終感覺還是沒有制度。為什么呢?無非兩條:
一、 制度確實不合理。一項不合理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遭到大家的反對,結果制度流產了。
二、 有制度而不堅持。有了制度才是第一步,堅持執行才是制度建設的根本,沒有堅持,沒有監督執行,最后制度束之高閣,流于形式。要么隨意更改制度,忘記了制度是用來遵守的,不是用來討論的。制度不能隨意修改,就像國家的法律一樣,修改也要有修改的程序。養成隨意修改和質疑制度的習慣,比制度不合理更可怕。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講制度不合理,卻不去反思當初制定制度的初衷和環境是否真的變化了。
大型外資零售企業把這些制度叫做工作流程或者標準操作流程(SOP),由專門的部門來組織撰寫,決策層批準。一旦確立,除非該部門來修訂,其他部門只能執行而不能修改。這個是企業的“憲法”,所有人的行為、工作都應該在這個“憲法”約束之內,概不例外,而且還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監督執行。所以在這些企業中,每個人工作水平的高低,首先是由遵守和理解流程的程度決定的。這也是人家為什么在全世界開幾千家大賣場而管理有序的核心——流程化、標準化。
我們國內的企業,沒有人家500強那么豪華,可以設立專門的部門撰寫流程,也缺乏那樣水平的人。那么怎么辦呢?如果每個人、尤其每個管理人員,都可以把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來,寫成本崗位的制度,并且經過上級或者專人的審查、批準,那么就形成了本單位的工作制度。隨著事物的發展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我們再去不斷的修正、優化,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實用的工作制度或者叫流程體系。
有了制度,可以把我們管理人員從繁雜、瑣碎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有了時間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高層管理者可以有時間和精力更多思考戰略性的問題。
有了制度,我們可以減少日常工作中的無序性。可以形成按照制度辦事、按照制度運作,企業就擁有了可以不斷擴大、復制的前提。
有了制度,即使一個新人,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減少了企業培養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了制度,曾經犯過的錯誤被糾正并且記錄在案,給出了方便的解決辦法。漏洞被堵住了,減少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我們必須在企業里形成寫制度、講制度、用制度的習慣,把制度建設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來重視,我們的企業才能不斷的發展壯大!才能成為中國的沃爾瑪、世界的500強!
原文發表于《零售世界》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