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非食業務受電商沖擊 在一線城市尤明顯 今年以來,我在走訪東部和中部城市各大超市門店的過程有一個感受,這些企業的銷售似乎并不樂觀。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雖然在生鮮品類上銷售收入有了明顯的增長,但在非食品品類上,銷售則有明顯的下滑。表現好的超市可能只是小幅下降,而一些表現差的超市則出現了10%-20%的驚人降幅。而且由于非食品類銷售不旺,企業普遍采取買一贈一、滿100元返30元甚至50元的百貨店營銷套路,以求能夠拉動銷售,結果卻導致原本在超市門店毛利額占比達30%-50%的非食品類的毛利貢獻率急劇下降。
過去,非食品類商品占用門店空間的比例非常高,能達到40%-50%,但該品類的周轉速度都遠遠慢于生鮮品類和食品品類,所以對于綜合超市和大賣場業態而言,正在面臨如何處理非食品類這一“雞肋”品類的尷尬境地,而在10年前甚至是5年前,行業內大家所分享的經驗還是如何經營好非食品類,曾經的香餑餑已經變成超市賣場的雞肋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其實,對于超市門店的非食品類造成沖擊的正是電子商務。首先,電商在可選擇性上遠遠高出店商。一般來說,即便像沃爾瑪、家樂福那樣的大賣場,商品種數不會超過4萬,而電商則超過了100萬。同時電商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非食品類,估計至少會有80萬個品種是屬于非食品類的,這也就意味著,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網上的選擇機會是線下的40倍,如此大的差距對于消費者的誘惑自然是極大的。再加上消費者越來越強調自己的個性,他們已經不愿意在超市里委屈自己選擇一個近似的方案,而是要到網上精挑細選找到最合適自己需求的商品,網上龐大的選擇空間以及搜索商品的便利性都遠遠強過在線下門店時的體驗。
其次是選擇的專業度。線下門店能夠專業、仔細地去選擇商品的顧客不會超過20%,大部分人都是跟風消費,因為在線下我們可接觸的“專家”常常受我們人脈圈的制約。但是在互聯網上,我們卻可以找到多出線下數位的專家來幫助挑選商品,而且網上的商品介紹也會詳細。電商所存在的長尾現象讓消費者的純個性化消費日益成為可能,消費者主導的時代正日益快速地走向我們。
第三是電商的便利性,你只需點點鼠標,就有人把商品在你指定的時間送到你門口了。雖然從時間上來說,它不如你在線下門店立等可取那么快捷,但非食品類商品的消費周期會比較長,所以大家對于購買周期稍長的體驗并不深刻,也很少有人會計較要延遲一天左右才拿到商品的,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所花費的時間常常只有在線下門店購買總時間的幾分之一左右。
第四是電子商務的價格沖擊力。一般來說,網上的價格平均要比線下實體店價格低5%-10%,而且很多時候是低20%以上,同品質的商品價格低就意味著為消費者省錢,消費者口袋中的貨幣在增值而不是伴隨通貨膨脹在貶值,這是沒有哪一個消費者能夠抗拒的。
由于非食品類商品已基本上實現了標準化,顧客在購物時對其品質的擔憂是不大的,況且現在網上服務的質量也不差,這就使得網商在非食品類上的競爭力全面超越了線下門店,這讓那些主要依托非食品類來支撐門店盈利的大賣場有些措手不及,因為面對網商所發起的革命性沖擊,一些小修小補性的完善是無濟于事的。
可以說,網商在非食品類上對于線下賣場超市的強勢侵入,已經對大賣場的非食品業務造成了威脅。這將是2013年快消品領域零售業市場形勢的最突出的變化。這一特征在一線城市尤為明顯,因為一線城市的網購普及度和網民的購物頻次已經是很高了。
(作者系聯商網資深博主、零售培訓專家、上海尚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