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利群百貨股權結構厘清 實質性跨出上市首步 5月29日,青島利群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群百貨”)發布公告,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現已接受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輔導。
利群百貨,這個青島零售業的龍頭企業,在蟄伏了多年以后,終于實質性跨出了上市第一步。
利群百貨董事會秘書張兵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的股權結構和資產業務整合等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現在邁出這一步可謂水到渠成。”
股權結構已清晰
利群百貨的大股東———利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利群集團”)上市的念頭由來已久。但是作為當地一家老權證企業,其上市之路可謂困難重重。
“主要有兩大難題,一是股權太分散,二是多元化發展下涉及產業較廣,不太符合主營業務集中的審核理念。”張兵說。
說到股權結構,不得不提利群集團的由來。資料顯示,1988年,利群百貨商店改制成為青島利群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非現在的利群百貨),股份總額120萬股,注冊資本120萬元,是山東省首家股份制試點商業企業。
1992年12月,青島利群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募集股份,完成后股份2440萬股,注冊資本2440萬元。
正是此次募資,讓利群的發展扶搖直上。同時,其股權結構也變得十分分散,法人股比例越來越小。此狀況一直維持到2011年(1999年10月,原利群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利群集團)。利群集團發布的2010年年報仍顯示,法人股僅占2.13%,剩余比例全部為社會公眾股。
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原始股東不得超過200人。這個政策性難題,利群集團無法解決。因此,利群百貨于2007年誕生了。張兵也坦言:“利群百貨就是為上市而成立的。”
“為解決股權結構問題,當時向持有‘股權證’的投資者提供了3套方案:一是以每股7元的價格向投資者要約收購‘股權證’;二是投資者以1股利群集團置換1股利群百貨,每股再補現1.4元,不過這一置換的最低交易單位為50萬股;三是繼續持有‘股權證’,每年等待利群集團的股利分紅。”張兵介紹道。
“其實是權證的要約收購和利群百貨增發兩個步驟,彼時利群百貨正在增資擴股。由于權證要約收購價是7元,利群百貨股票增發價是5.6元,因此會有1.4元的差價。”張兵進一步解釋。
方案馬上生效。利群集團2011年年報顯示,其1.1億股總股本中,法人股占69.84%,社會公眾股占30.16%。迅速萎縮的公眾股正是因為大部分置換成了利群百貨股。
資產及主業整合
利群集團上市面對的第二個難題是主營業務太分散。“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業務逐漸多元化,由最初的零售業向醫藥經營、物流、地產、酒店、金融等領域擴展。”張兵介紹道。
利群百貨也解決了這個難題。利群百貨自成立以來,旗下融入了利群集團的30多家大型商場,這些商場的經營都比較成熟,正處于利潤貢獻期。
在利群集團2011年正式公布的上市計劃中,將上市公司定為旗下整合了零售資產的利群百貨。之后,又以換股形式收購福興祥物流股份公司全部股份及利群商廈有限公司90%股份,將利群集團旗下另一大盈利板塊物流業攬入懷中。
在利群集團2011年年報中,也披露了幾個商業資產處理事項:設立全資子公司“利群集團前海購物廣場有限公司”并出售該公司100%股權;出售“城陽購物廣場”等10家公司部分股權,收購德源泰置業公司等11家公司的部分股權等。據了解,這些資產的受讓方正是利群百貨。
此外,引入戰略投資者也是一個重要步驟。2011年底,高盛投資逾3億元購入利群百貨5500萬股,成為其戰略投資者。此后,利群百貨變身合資企業,其股權、資產結構基本厘清。
“一方面,高盛在投行界頗有名聲。另一方面,高盛管理規范性很強,我們希望它的加入能使公司規范治理及結構等方面更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張兵表示。
此后,利群百貨又進行了一系列增資擴股。現如今,利群集團持有利群百貨近30%股份,是大股東,高盛持有5500萬股,約占8%,個人股約占50%,其余為其他法人股東。
投資者看利群
在青島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批權證企業中,存活者已經屈指可數,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更是鳳毛麟角。
利群集團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不可謂不豐厚。據了解,曾經有一家證券咨詢公司的研究員對青島利群“股權證”自發行以來15年的分紅送股作過分析,結果表明其年復利達26%,這一水平已經超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紅利分配水平。
即便如此,對于利群集團的回購增發方案,投資者仍略有微詞。
一方面,持有50萬股的股民很少,大部分只有幾萬股。“因此,股份置換的門檻太高。”青島資深權證投資者周繼波抱怨說。
另外,對置換比例他也有些看法。周繼波直言:“1換1的比例對老投資者們不算公平。”
據了解,持此看法的投資者不在少數,另有一名投資者認為,“綜合考慮利群集團和利群百貨的凈資產和總股本,1∶1的換股比例并不合理。”
對此,張兵表示,“無論轉股與否,投資者的收益都很豐厚,而且,投資者要看到公司上市后帶來的利益,不能只看股份占比。”
事實上,投資者也確實看到了。正因如此,在解決股權的方案里,不少投資者選擇了股權置換。周繼波表示,“我是1998年前后買的利群集團權證,如今已經持有了10多年。雖然每年分紅都很好,但是一直不能正常交易。按照利群集團目前的發展來看,上市后無論繼續持有還是賣出,其收益都是值得期待的。”
這或許能代表大部分利群集團小股東的看法。至少,利群集團的小股東沒有向其他權證企業股東一樣“吐槽”。
有權證人士分析,按照利群集團每年的分紅、凈資產等因素分析,利群百貨上市后其估價能達到數十元。對此,張兵顯得更為客觀,“這應該是股權持有者帶有主觀意識的判斷,因為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資本市場很難說,雖然利群集團資產及盈利水平都沒問題,但是影響股價還有很多因素,尤其要受到大環境影響。”
利群集團的老投資者們即將品嘗到勝利的喜悅,然而人們也許不應該忘記“青島權證”這個標簽。當年能與兩大交易所比肩的青島權證市場,如今似已被監管部門遺忘,投資者也只能獨自等待。有投資者對導報記者表示,“利群只是個例外,大部分權證現在跟廢紙差不多。有關部門只一句控制風險,抑制投機就一刀切,一些資質還不錯的企業也受到牽連。”
張兵也感嘆道:“這對當時一批有遠見的企業家和有投資意識的投資者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經濟導報 記者 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