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五成大型百貨有電商業務 交易量少幾乎都虧 核心提示
由于始終難以擺脫實體店“影子”的格局,成都部分傳統賣場開展網上業務后生存狀態并不樂觀,業內人士認為,零售巨頭在“觸網”時應利用已經建立的渠道和資源優勢,并專注于做某一兩項擅長的門類。
成都白領王小姐近日查看支付寶賬單時不禁嚇了一跳———2012年,僅在天貓和淘寶網上,她就支出3.8萬元———“這比2011年足足多了1.5萬元,比2010年多2.3萬元。”王小姐指著賬單告訴記者,兩年間網購消費超過150%的增幅遠遠跑贏了自己工資的漲幅。
3.8萬元的年支出讓王小姐“擊敗”了成都市近七成的網購者,而她的交際圈中甚至還出現了年消費近10萬元的朋友。
而網上購物的繁榮也給傳統零售百貨業帶來了挑戰。成都商報記者獲悉,成都本土最大的零售百貨商伊藤在5月31日推出了基于移動端的APP,仁和春天預計于今年9月推出APP,以提升購物體驗。
試水電商,哪些成都傳統賣場在行動?他們的成績單和生存現狀到底如何?傳統零售行業巨頭又如何在電商行業分得一杯羹?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深度調查。
市場調查
五成大型百貨有電商業務
記者近日從成都伊藤洋華堂獲悉,該公司在5月31日推出了手機端的APP,把網絡商城進一步延續到火熱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在全國零售百貨市場,這算得上是少有的創新。
時間退到2009年4月,成都伊藤洋華堂雙楠店正式開通網絡超市,這是繼2005年仁和春天和2008年摩爾百貨嘗鮮網購之后,成都又一家零售百貨在網絡銷售上進行嘗試。
當初,伊藤洋華堂網絡超市的定位非常簡單———“天氣原因不愿出門、不想自己搬很重的東西、工作太忙無暇購物,只需登錄伊藤網絡超市,即可在2000余種商品中挑選。” 公司邁出的這一步當初遭遇了許多人的質疑,時任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的三枝富博對此說,“這是對未來的投資。”
2010年2月,傳統百貨業最為密集的成都市錦江區發布文件,將重點支持茂業百貨、摩爾百貨等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或網上商城。截至目前,在成都零售商協會統計的成都前10家百貨類企業中,約有五成開通了網購平臺或網上商城。
《成都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成都網上購物的網民約為141萬,占網民總數的21.4%。4年后,網購用戶規模達到349.3萬,占網民總數47.2%。“在這樣的背景下,誰還敢不轉身?”成都一家傳統百貨負責人如此對記者表示。
數據解析
百貨電商訪問量較低
傳統百貨巨頭電商業務進行得如何?記者聯合全球知名的信息研究分析機構Hitwise,對此進行了專項調查。
記者調查了解到,仁和春天、伊藤洋華堂和摩爾百貨這3家較早涉及網購的傳統百貨公司均是自建B2C平臺模式,其電商發展狀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成都傳統百貨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水平。
Hitwise作為一家全球信息研究公司,從2007年1月建立對中國網站的月度流量統計。在統計之初發現,仁和春天、伊藤洋華堂和摩爾百貨3家訪問量差距較大,其中仁和春天訪問次數最多,伊藤洋華堂、摩爾百貨次之。2011年2月份,監控數據顯示3家訪問量有一定上漲,當月約有7.2萬人訪問了仁和春天,約有3萬人訪問伊藤洋華堂,訪問摩爾百貨約有千人。此后,3家網站訪問量均基本沒有變化,2011年9月~10月,3家訪問量達到最高峰,其中仁和春天訪問量突破8萬人,伊藤洋華堂突破4萬人。
2012年中期,仁和春天訪問量持續下降,伊藤洋華堂在未出現增長的情況下將其超越,當年5~6月份,仁和春天訪問量下降到3萬左右,不過伊藤也沒有突破3.5萬,而摩爾百貨的月度訪問量更是不到2000人。到2013年4月,3家百貨網店的月度訪問量與2011年基本持平,難現突破。這樣的訪問量意味著什么?“對網店來說,這樣的訪問量非常低。”上述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對網上商城的交易額,成都多家傳統百貨并不愿透露,這與其高調公布百貨銷售額形成了鮮明對比。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表示,總體來看“成都零售企業‘觸網’交易量少,幾乎都虧損” ,“多是跟時尚、趕潮流,但并沒有實際效果”。
原因探秘
難以擺脫實體店的“影子”
記者調查發現,成都傳統百貨的電商模式有一個“共性”,即電商模式基本都是自建的B2C平臺,其產品也基本跟實體店相同。“零售企業電子商務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模式,只是實體店的‘影子’。”冉立春認為,成都零售企業在運營網上平臺的實際操作中,往往只是由公司的電腦信息部門在做,技術含量不夠;另一方面,由于商品在定價上不可能和自身實體店相差太多,零售企業網上超市上的產品沒有價格優勢。
“網絡商城銷售額占實體店銷售額不到1%,但由于投入并不大,仍有盈利。”仁和春天網絡商城營運部經理龍穎介紹,公司的網絡商城依托于實體店發展,貨品與實體店專柜上的基本一樣,價格也與實體店采用同一個體系,網絡商城收到顧客款項后會拿到實體店收銀臺入賬。龍穎坦陳,由于目前零售百貨在電商發展道路上處于摸索階段,還不能預估效果,所以公司也并未在這上面大手筆投入。在網絡商城發展戰略上,公司更看重實際效果,即產生利潤,而不只是銷售額。
記者從伊藤方面了解到,伊藤網絡超市同樣依托于實體賣場,與其共用庫存,是賣場服務的延伸。在網絡超市配送方面,由專業外包配送隊伍負責。
摩爾百貨電腦部經理陳綱也對記者介紹,從2008年開始運營網上商城以來,交易量不太穩定,相對于實體店來說占比非常小,“主要還是在投入階段,尚沒有回報。”
幾位業內人士說,由于網上業務并沒有獨立運作,投入資金少且很難統計,也沒有獨立的客服、物流基地。
成都網商商會相關負責人對此認為,成都傳統零售商對網商業務的態度并不明朗,缺乏信心,因此各方面的投入很少。
前景展望
傳統百貨依然有機會
現狀不理想并不意味著成都傳統零售商在互聯網大潮中沒有機會。
Hitwise的分析師告訴記者,成都傳統百貨進軍電商也有一定優勢:一方面傳統百貨有較深厚的供應商關系和高度品牌信任感;另一方面,擁有城市高端的會員用戶群體,通過售賣購物卡、禮券積累了一定的公司客戶。
“成都傳統百貨企業依然有優勢,關鍵是企業自身要如何突圍?”該分析師表示,銀泰百貨打造的B2C平臺銀泰網就是一個例子,去年銀泰網銷售收入6億元,同比增長281%,遠超傳統百貨增速。今年3月,銀泰百貨更名為銀泰商業集團,并宣布未來的業務重點從百貨轉為購物中心和電商,并建立電子商務部。據悉,銀泰網擁有母公司給予的資金、供應鏈、會員等多種資源,用于團隊、倉儲、物流等方面,并打通其線下已有的200萬會員系統,但“最重要的還是供應鏈支持”。
上述分析師認為,銀泰跟其他傳統百貨相比,主要是經銷模式方面有了變化。“大多數傳統百貨仍沿用代銷模式進入電商,而銀泰采用的是自采模式。”這一點若不改變,電商業務仍會是傳統百貨的“影子”,不能很好地起到彌補傳統百貨銷售渠道的作用。
“傳統百貨應該多渠道入手,除了自建網購平臺外,還應該和京東、天貓等大型電商合作,開設旗艦店。”該分析師建議,由于自建平臺投資力度很大,傳統賣場還可考慮利用渠道和資源優勢,單純做某一擅長的門類。
傳統零售企業在電商領域面臨的競爭者如此之多,要想取得成功必須用100%的投入和精力去創新。究竟應該怎么創業?馬云5月28日在菜鳥網絡發布會上談到了他對創業的看法,“誰都不能保證你一定不失敗,但是萬一被我們搞成了,我覺得今生無悔。”
(成都商報記者 席大偉 賀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