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選果蔬超市如何定價
一、確認訂價目標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啦要賺取利益,故其價格訂定一定牽涉到利益的回收,亦即應先找出利潤目標,但要怎么樣來找出這個目標呢?我們可從“損益平衡點”的觀念來著手,其公式為:
損益平衡點=固定營業費用÷(1—變動成本÷銷貨凈額)
=固定營業費用÷(1—成本率)=固定營業費用÷(毛利率—變動費用率)
假設一家400平米的超級市場,每個月需要500萬元之費用,而超級市場平均的毛利率有20%,且變動費用率為“0”損益平衡點為:500萬元/0.2=2,500萬元,亦即該超市每個月要做2,500萬元之營業額才不會虧本。
如果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家超市在商圈調查時,大概每個月可做3,000萬元之生意,而該超市大概的費用支出每月需600萬元,則其平均毛利率一定掌握在600萬元/3,000萬元=20%,才算平衡,亦即毛利率如低于20%則會產生虧損,高出才有利潤。
而此損益平衡點需要的毛利率,那就我們最簡單的訂價基準。如某項商品,其進貨成本是80元,我們預定的毛利率是20%,則該商品的售價應為100元,則可采用以下:
售價=購入成本÷(1—預定銷售毛利率)=80元÷(1—0.2)=80÷0.8=100
若改用傳統的成本加二成的算法,則可能得出來的毛利率會降至16.67%,其算法如下:80元+(80×20%)=80+16=96元;其毛利率變成(96元—80元)÷96元=16.67%而非20%。
商品計劃人員在為商品訂價時,一直要在腦海里存有這個訂價目標,碰到競爭或消費者無法認同這個加價率而一定削價時,一定要想方法增高其他敏感度較低的商品的售價或降低進價,以彌補虧損�?傊�,整體的訂價目標要高于損益平衡所需的毛利率目標,才干獲取利潤。
二、確認真正的成本
要找出商品真正的原價,首先一定對“步留率”有所啦解。步留率源自日本,由于中國尚未找到較合適且足以詮釋其意義的用語,在此只有先予延用。所謂步留率大多用于生鮮食品,意指生鮮食品經處理后,可販賣的部分與原有全部之比率。例:100公斤的高麗菜,經去外葉后,所留下來能夠販賣的只有80公斤,則80÷ 100=80%,其步留率那就80%。
超市各部門的經營者,都一定對蔬菜、水果、鮮魚、肉類之步留率有深入的啦解,如此,在訂價時才不會出錯。步留率雖然亦參考有關單位或同業,但在經營的進程中,仍要不斷的印證。例:我們每天都要賣吳郭魚,只要我們啦解進貨時的數量,在去魚鱗、魚肚后,再加以過磅,假設處理前的重量為80公斤,處理后剩65公斤,則步留率=65/80×100%=81.25%
經過一段時間之總計后,我們可算出其平均值,這個平均值那就我們算出原價的依據。如上述的吳郭魚例子,80公斤的進價花啦2000元,進價每公斤為2000元÷80= 25元,但實際上我們能夠賣給消費者的只有65公斤,因此我們真正的原價是2000元÷65公斤=30.77元。
如用步留率求出原價,則其公式為
原價=進價÷步留率=25÷0.8125=30.77元,一般我們在每日進貨后,都一定要先將進價換算成原價,如此才不會在設定賣價時虧本。
而就干貨,好些廠商為促銷其商品,也有好些折讓方法,例某碳酸飲料,每箱(24瓶)牌價是300元、在促銷期間的優待如下:
①10箱以上,每10箱送1箱
②30箱以上,每箱折讓5元
③50箱以上,每箱折讓10元
④100箱以上,每箱折讓20元
某超市大量采購,進貨100箱,則其原價應是(100箱×300元/箱—100箱×20元/箱)÷100箱+10箱(搭贈)=(30,000—2,000)÷110=254.5元/箱
該碳酸飲料小量進貨的成本每罐是300元÷24=12.5元,大量進貨后,每罐的成本為254.5元÷24=10.6元
這個價格那就前面所說的成本容許值。在沒競爭的情況下,我們仍依正常的加價率,如仍以前述的二成來計算,則12.5÷0.8=15.6元,可設定在巧或16元,在碰到競爭時,最低的價格不應再低于10.6元,如果該項商品訂價仍無法與同業競爭只有另覓他途,,
三、訪查競爭者的價格
“訪價”是設定價格最好的依據。在步入競爭導向的時代里,幾乎已沒哪些才是“合理的價格”,有的只是“競爭的價格”。
我們在做訪價活動時,不僅要啦解同業的售價,有時甚至要啦解相近業態的售價;如超市一定啦解量販店零售店等的賣價。一般超市都有固定的人員在做這項工作,但從事商品計劃的人員,亦須時常到其他超市或零售店去比較,一地方啦解價格,一地方也可發現幾個自己尚未引進的商品,并觀察出業態或商品的走勢。
訪價不僅要對末端的零售價格進行啦解,在生鮮食品地方,對果菜、魚肉等市場的進貨狀況、拍賣行情、毛豬的牌價等都要設法去取得,以做為定價之依據。
有啦同業的價格后,如果不想引起削價競爭,則應參考多數同業的價格來訂價,如果在品質或鮮度上較別家超市特殊,則因價值較高,售價也可稍為拉高。
如果從訪價或競爭的角度來看,就沒哪些價格政策可言啦,但商品計劃人員仍要以同業的售價與自己的進價做比較,如低于我們的定價目標,則顯示可能是我們的進貨價格太高或我們的費用率太高,這些都值得檢討。
四、考慮環境的因素
價格訂定時,除啦要啦解自己本身的狀況外,對自己的訂價目標、產品的原價及隨時在變化的四周環境,也要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環境地方要留意的為:
(一)同業的價格動向
也許表面上風平浪靜,但競爭者可能隨時在準備下一波的攻擊。同業在辦促銷活動時,除非我們采用不同的促銷策略,如同業用特賣,我們用抽獎,各自吸引不同階層或不同需求的客層,否則在同業做特賣時,最好亦適度跟進,才干使自己更具競爭力。
(二)季節變化的因素
在季節更替時,商品也隨著改變。如夏季來臨,冷飲上場;冬季來時,火鍋因應。商品計劃人員應啦解季節的變化,并借此控制消費者的需求。要留意的是,季節性商品的推出應把握最好時機,如秋冬變化之際,第一波寒流來臨時,適時推出火鍋商品,必定會有不錯的銷售業績,因為此時消費者的需求較高,如推出太晚,當消費者已被喂飽啦,需求的頻度已降低才來推出,銷售的契機就已喪失。
此外在季節更替時初推出的商品,其售價應酌予降低,借以吸引消費者的留意。
(三)氣候變化的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的變化非常大。尤其在夏季時,應特別留意季風動向的變化。
(四)啦解整體供需的狀況
當供過于求時,價格政策只能以通常的價格銷售;當需求大于供給時,可適度的調高售價。尤其生鮮果菜,常因季節更替,或氣候的變化而產生供需失調。而就其他的商品,因取代性高,較難回復到以往的“賣方市場”。
五、找出消費者心目中的價格帶
消費者在購買東西時,對各種商品都有其認知的價格,也那就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價格范圍,此即價格帶。例:消費者認知的柳丁價格每公斤不應超過20元,柑桔應在20~30元之間,芒果應在80元下列,若在這些價格帶以上,這些產品可能就很難被接受。
如因泰國榴蓮盛產,價格降低,以往一個榴蓮在2~3公斤間,每個在超級市場須要賣80元~10元。今年某家超市把握啦契機,乘機辦啦榴蓮的促銷活動,以每個約30~50元的價格出售,結果平常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2個的榴蓮,促銷期間,每天可賣出20~30個。因此有這種業績,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已認知榴蓮的價格帶應有每個80元上下,現在價格帶降低,使消費層面擴大。
商品計劃人員在規劃商品時一定要依據消費者的價格帶來規劃,讓消費者有物超所值的感覺,這樣銷售的速度才會加快。
---------------------------------------------------
保鮮盒 |
塑料杯 |
塑料餐具|
大白菜http://www.snplas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