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漢光百貨突圍 增強本土化開發自有品牌 
從西單地鐵口出來,順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北行進,迎面而來第一個,便是坐落在這兒14年的“中友”。如今,它有了新名字,“漢光百貨”。
改名只是個開始,記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開始,漢光將進行整體裝修翻新和樓層調整,并扶植本土設計師品牌以尋求差異化發展。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近兩年經營成本不斷提升,再加上電商沖擊,商場改變經營思路尋求突破已是當務之急。
事件:商標到期 中友改名漢光
“中友百貨更名為漢光百貨!”上周,微博網友發出一條“中友改名了”的消息引起不少市民的關注。
隨后,記者趕到中友百貨看到,緊挨過街天橋寫有“中友百貨”四個字的大燈箱被施工的梯子“包圍”,可以看到原本的牌匾已被摘除。大樓上掛著三塊藍色巨幅,寫道:“2013.6.16我們正式更名為,漢光百貨,新名字老朋友”。而大樓側面的外圍,也全部用藍色的巨幅廣告版打出更名宣傳。看到正在更名的中友,不乏有過往的市民停下來拍照留念。
“這么多年都叫慣了,忽然改名還真不習慣。”市民孫小姐從前住在陶然亭附近,每次逛街西單是首選,而中友是每次必逛的商場之一。“是把男子漢的錢花光的意思嗎?”、“是不是換東家了?”除了對老“中友”有點戀戀不舍,不少市民對新名字玩起了猜謎游戲。
“中友改名主要是因為原商標授權到期,新名字其實是取自已故的前中友百貨董事長王漢光先生。”對于網友和市民的揣測,中友百貨企劃部相關負責人王先生介紹。而在6月16日更名當天,漢光百貨還推出了“新版漢光會員卡”。
追訪:增強本土化 開發自有品牌
改名只是個開始,漢光百貨副總經理浦嘉嘉表示,以改名為契機,今年下半年開始,漢光百貨將進行裝修翻新和樓層調整,同時增強本土化。
“改造后,將更加注重‘全客層’的理念,加大對男士、兒童等業態的投入。”浦嘉嘉介紹,目前中友(漢光)百貨已聘請國外知名設計公司對百貨進行整體規劃,下半年起會逐步開始賣場裝修翻新,并擴大顧客休息區域。更重要的是,漢光百貨將扶植本土設計師品牌,同時開發自有品牌,為長遠的差異化發展打基礎。
“其實隨著消費者的成熟,一批設計感十足的本土品牌已經擁有了相當多的擁躉。比如,漢光百貨女裝樓層有一個叫‘悠之’的品牌,背后的設計師鄒游先生是北京服裝學院的教授。他的設計給人的感覺很淡然,沒有過多的裝飾,不華麗也不夸張,但使用的面料非常考究,通過簡潔的設計營造出非常舒適的穿著效果,又透出大氣和現代感。”浦嘉嘉表示,漢光百貨傾向于選擇兼具設計師個人風格和消費者實穿性的品牌。
“缺少個性、定位模糊的品牌固然難以生存,但過分追求標新立異而忽略穿著者感受同樣不會受到追捧。我們未來就是希望能挖掘出更多這類能夠表達現代女性的時尚態度與生活方式的品牌。” 浦嘉嘉表示,目前大部分設計師品牌由于規模小成本高,價位并不便宜,但其實在設計和用料上一點不輸國際二線品牌。“我們對這些朝氣蓬勃的本土品牌的未來充滿信心。”
提供定制服務 實現“全客層”覆蓋
對于未來在服務上將作何突破?浦嘉嘉介紹說,建立全覆蓋免費無線、提供定制服務和渠道、完善會員體系已提上議程。
“我們這幾年一直加強商品銷售外延的建設,比如在漢光百貨9層的‘天幕功能廳’,定期為會員舉辦美妝講堂。多家一線護膚品牌在漢光百貨設有美容產品體驗中心,讓消費者在優雅靜謐的環境里充分享受產品功效。”浦嘉嘉表示,未來漢光百貨會更加努力在服務上尋求突破。
“現在已經提上議程的包括建立全覆蓋的免費無線網絡,提供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潮流動態。我們還將完善會員體系,提供更多充滿新意、有趣味的活動。服務上的突破也有賴于品牌的信任與支持,我們希望與品牌合作開展定制服務,為特殊人群、特體人群及追求個性展示的顧客提供定制渠道,真正實現‘全客層’的全覆蓋。”她說。
分析:內憂外患并存 轉型迫在眉睫
采訪中浦嘉嘉表示,賣場的同質化和電商帶來的沖擊,正是促使公司通過開發本土設計師品牌和自有品牌以達到差異化的原因之一。業內人士分析,在商場同質化現象明顯的當下,傳統賣場面臨房價、人工成本上漲和電商沖擊的雙重壓力。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百貨零售企業2012年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對比2006年至2011年百貨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長率,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百貨行業的凈利潤行業平均水平僅有2%-3%。傳統百貨正在步入微利微增長的時期,轉型求變已迫在眉睫。
內憂:人工、房租上漲 利潤縮水
傳統商場是否暴利?對此,在某商場做了5年企宣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一家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商場,每年營業額達到9億元,但凈利潤卻只有3000萬。
“雖然毛利率在17%左右,但是各種開支成本都在不斷上漲,像人工成本每年增長10%以上,每年在崗和退休職工工資加在一起就要6000多萬。”陳先生說,除了人工成本,商場運營中電費也是一個大項。
“我們商場每年電費要1000多萬,銀行刷卡手續費每年將近500萬,再刨去稅費等等,商場的凈利潤在3%左右。”陳先生表示,目前百貨行業的凈利潤平均水平就在2%-3%,“10年前凈利潤可以達到8%-9%。”
除此之外,來自租金的壓力也非常巨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從2005年到現在8年左右的時間,租金的成本最高增長了十幾倍。“成本大幅度提升,加劇了零售企業經營負擔,也直接導致了銷售凈利潤走低。”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顯示,目前零售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經營成本提高。其中,連鎖企業續約房租成本平均上漲約30%,人工成本平均上漲15%。這對凈利潤率平均水平在2%-3%的零售業而言,確實是極大的挑戰。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表示,當整體經濟轉入減速周期,行業發展相應放緩也是必然,同時多種因素疊加下,百貨企業的獲利空間必然不斷被侵蝕。
外患:電商沖擊 成網店“試衣間”
很多人對去年雙十一的網購狂潮記憶猶新,雙十一當天支付寶總銷售額達到了191億元人民幣。
IBMG國際商業管理集團董事長總裁李生表示,“這個數字相當于2011年國美銷售額的四分之一,相當于王府井去年整年的銷售額,相當于2011年麥當勞中國旗下1400家門店合計銷售額的2.36倍。”
近兩年電商的迅猛發展無疑對傳統百貨造成沖擊,去年就曾有媒體爆出“實體店成網購試衣間”的新聞。
“我的衣服、鞋子、化妝品很多都是先在商場里試穿、試用,選中合適的之后便到網上買,一般來說,一雙700多元的鞋子在網上只需300多元,相當于五到六折。”白領魏小姐告訴記者。
而像魏小姐這樣先去商場試穿,記下貨號和尺碼然后上網淘寶、下單,這樣的“網購達人”也被稱作“抄碼族”。
專家認為,在面對來自自身運營成本不斷提升、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的內憂同時,電商等外部業態對傳統百貨的沖擊與挑戰也更為加劇和顯現,一些傳統商店被迫淪落為人們只看不買的“試衣間”。
(法制晚報 文/記者 李松 攝/記者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