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馬云曾放言”小而美”,此言一出,坊間熱議頗多,熱度和深度,都超過和萬達老總的豪賭。但是針對這句話,迄今為止,并無官方的定義和詮釋,讓咱們這些“說風就是雨”的電商人,浮想聯翩,卻莫衷一是。所以,在春節的爆竹聲還沒有響起之前,本人姑妄來點評幾句,綜合自己這一年來的感受,與君共享心得,共襄未來。

小而美,英文是Small and Beautiful,天生喜歡來事的標題黨,馬上縮寫為SB,以求嘩眾取寵。不過我看Small and Beautiful,倒是有自己的1個詞匯:Select and Bond(挑選不同資源進行整合)。
小對應的是大,電商界普遍都有“數字煽情控”,諸如:“天貓雙11單天190個億”,“京東明天期望突破600個億”,“某品牌拿到1個億的VC,其他VC還在排隊,但都拒絕了”,“裂帛收購天使,期望沖擊10億量級”,“寶尊已破20個億規模”等等,好像不帶個億字,出門都沒面子和別人打招呼。隨便和圈內的哥們吃個飯,對方就口吐油沫說“今年做了快1個億了,就TMD廠商不給力,沒貨了。”然后搖頭戚戚然狀,等待我們夸贊他的偉功和悲情。
中國人自古都喜歡好大喜功,喜歡將事情戲劇化,膜拜一夜暴富的神話,追求一兩撥千金的神技,或劍走偏鋒的出奇制勝,以便留給后代說書人添油加醋的空間,就是看不起深根細作的小黃牛。再則,咱們中國人以搭上權貴與精英為榮,能得實利者,則欣欣然享受官商和權商之間的交易暴利,并公然引以為榮,旁人也是嘖嘖崇拜,就是缺乏契約和平等精神;得不到實惠的,則也以認識這些權貴精英為榮,君不見,咱電商人開口就是“昨天我和逍遙子吃飯的時候,我就提醒他…”,“前天我和薛蠻子泡澡的時候,談到…”,此類的話還少嗎?不過有個叫芮成鋼的更牛逼,國際頂級大佬,他都認識,但他終究只不過是CCTV的1個新聞工作者而已。
所以,總結下就是:在好大喜功的浮躁環境下,大家都期許獲得違背自由競爭的綠色特權,以獲取權商交易的暴利,大到馬云,小到小二,都是亦步亦趨尾隨,或追求奇淫詭技,期望一夜之間締造億級的盤子,都陶醉于銷售額數字的火箭躥升,都在“擊鼓傳花”的資本游戲中樂此不疲,好不熱鬧。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不亞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互聯網的DNA,就是開放、共享與創新。這是不可扭轉的趨勢,我們只有擁抱他。在實體門店,實則是畫地為牢,門店需要親自備貨和補貨;必須有銷售員和服務員接待;前臺收銀和打包,也需要現場親力親為;就連陳列的更新,也需要親自上陣……所以,每個門店都是一個牢籠,你無法逃脫。但是在網絡,只要前臺的訂單,可以快速準確到達顧客手中,沒有人在乎你后方是如何實現的。
關于倉儲、揀貨、發貨與物流,業內有的是專業的公司幫你打點,而且性價比更高,按照頂多3元/單收費,如果客單價100元,不過就是增加了3%的變相傭金而已,何必勞師動眾租賃倉庫,親力親為?電商倉儲是個很大的學問,有太多的know-how,別自己折騰了,交給專業公司去做吧。
客服也是同理。雖然辦公室里齊刷刷坐著幾十個小妹,嘩啦啦地打字,讓你很有存在感,但是培訓和離職率,也會讓你有更深的挫敗感。客服是可以數字化管理的,回復速度、轉化率、服務品質,都可通過赤兔等軟件,或抽查解決,無須天天坐在你身邊,每月回來培訓1次足矣。從數據來看,他們的轉化率,不會比行業平均低,這樣就夠了。
至于攝影與美工,多說點,純粹外包做甩手掌柜,有點難。大家知道,廣告公司有策劃總監和創意總監2個職位,事實上,如果和攝影公司合作,外包的只是創意,策劃還是要你自己負責,所以,這塊還是需要深度聯動和合作的,攝影公司只是你虛擬公司的一個“分工部門”而已。
迄今,業內還沒有真正高端的電子商務化的攝影創意公司,大多都是批量咔嚓復制攝影模板的中低端方式。所以,拿母嬰商品舉例,建議程序可以這樣:首先邀請媽媽們來現場挑選,確定他們最喜歡的3~4款單品,然后做個focus group,現場調研他們為何喜歡,以及他們對材質、品質和價格的看法,為策劃提供群眾基礎。然后到淘寶去看同類商品的top10,看看他們的賣點是什么,然后開始策劃腳本,即“如何通過視覺,完整甚至超額表達這些賣點,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接下來去攝影公司,與攝影人員溝通如何做視覺創意,來詮釋訴求點。圖片出來后,再做出詳情頁面,然后又邀請媽媽來做調研,不看實物,只看圖片,看看他們第一感覺喜歡哪張,不好的就改進……如此循環折騰,無非就是避免閉門造車,在通力合作的前提下,確保做出精品。在這里,攝影公司、媽媽群,都不是雇傭員工,你只是在策劃和整合而已。
那么,公司的核心就剩下幾個人,負責營銷規劃、戰略部署、精準投放等,核心團隊行程策略規劃后,再分解成備貨、倉儲、客服、美工等具體任務,對虛擬合作伙伴發出指令即可,平日更多的則是思考與整合。
如上所述,才是真正的半兩撥千斤。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沉淀和精細分工的階段,沒有任何公司可以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到100分。試看京東,到目前為止,最優勢的還是自己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其他的基本乏善可陳。再看當當,也只是做好了書籍類,其他的還是不溫不火。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電商界會最終形成一個所謂的“公共資源共享云層”,這個云層中,有專業做倉儲物流的、有專業做技術的、有專業做視覺的、有專業做客服的……這些資源都是開放的,人人都可以共享,而且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核心know-how。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這些云層中挑選自己需要的服務,就像廚師從冰箱拿出自己的食材原料一樣,然后通過自己的規劃,來駕馭和整合他們,為己所用。以后最貴的資源,將不再是食材本身,而是廚師: 可以燒出美味佳肴的人,好的廚師,就是蔬菜也可以打造滿漢全席,不好的廚師,燕窩也被搞成銀耳湯。有人會說,這些專業公司早就有人做啦!話不錯,但是還有待繼續專業化,繼續沉淀自己的精華。
當然,這樣的模式,select,即挑選合作的資源不難,最難的是bond,電商的不同環節,就像奧運的五環,環環相扣,又像伏羲氏的八卦,相生相克,永不停息,所以,如何制定靠譜的營銷策略,發送正確的指令,時刻進行不同資源的無縫對接,才是最大的考驗。累雖累,但至少幾個人在陽光臺,喝著飲品,抽著香煙,互相探討數據和商議策劃的時候,幸福感卻很飽滿,我們不再口沫橫飛討論聚劃算做幾百萬,或者捶胸頓足說錯過了某次活動,在紛擾的電商世界,能夠求得一片靜心思考的綠洲,也算是改變了一個電商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