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兩個月前總經理去世,華普超市似乎已經多年未在業界露臉了。
華普超市上一次高調出現在公眾面前,是在2010年。當時有消息稱華普超市接受一家基金公司的3億元注資,隨之進行了管理人員大清洗,并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門店整改工作。
現在回頭看看當初華普超市祭出的整改計劃,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更像是自說自話,開店步伐停滯,被寄予厚望的空降高層管理人員紛紛離去。
至今神秘基金公司的面紗還未揭下,外界對此仍是一無所知。
而作為北京老牌超市品牌,華普超市不僅被同期發展起來的外資超市遠遠甩在后面,也被后起之秀趕超。盡管較早走上跨區域發展之路,也是節節敗退,如今發展16年的華普超市僅有13家門店,不斷收縮戰略、不再有明顯的創新之舉使得華普超市漸漸淡出公眾視野。
神秘基金注資
“華普超市的投資人姓翦(華普產業集團董事長翦英海),是華普產業集團的。”一位華普超市前高管告訴記者。
所謂的投資指的是2010年6月業內傳言華普超市獲得某基金公司一筆3億元分期注資,首期投入1800萬元,約定陳耀東擔任華普超市總經理。
陳耀東的從業背景十分靚麗,曾歷任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北京華聯綜超董事長、家得寶中國區CEO。跟隨陳耀東一起空降華普超市的還有零售老將、原家樂福華北大區總經理、華聯綜合超市副總的羅俊。
當時業界對這筆投資十分費解。有分析人士稱,這筆投資之前沒有任何征兆,按常理基金公司投資應事先對華普超市進行盡職調查,但沒有聽聞調查事宜。
陳耀東對基金公司投資一事做了個打太極式的表態,稱“為華普注入新的資金是集團公司的既定戰略,但任何投資都不會改變華普現在的股權結構,換句話說華普超市不會被任何資金掌控”。
但知情人士近日向記者透露,傳說中的基金公司子虛烏有,實際上這筆“投資”的幕后推手仍是華普產業集團。
記者就此事向華普超市副總經理儀紅升發送采訪提綱,對方回復稱,因集團還未指定超市新的對外發言人,目前不便對外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訪。
陳耀東等高管進入華普超市后,迅速開始了整頓工作。通過做問卷調查、商圈分析,結合競爭對手營業情況,敲定門店延長營業時間的方案。另外,推動促銷活動,調整商品結構、價格,均有詳細的計劃表。
北京萬壽路、朝陽門店的升級改造便是“改革”的產物。“門店改造是人事調整后的戰略重點,而3億元風投資金的首期資金也全部用在了門店改造項目上。”新團隊先后向外界表明整改的決心,“2011年將完成現有15家門店的改造并且在京開5家新店;到2014年在京門店數量將達37家。”甚至還提到了上市日程,“計劃2014年啟動上市程序。”
2011年1月,陳耀東還宣稱華普超市已經扭虧,開始實現全面盈利。
而華普超市的業績外界一直不得而知,記者根據其目前的門店數量和現狀推算,其15家門店改造計劃落空,新團隊僅對3家門店動刀,其余門店的改造后續無聲。不但沒有新開店鋪,反而關閉了2家門店。
但這次投資帶來的是華普超市人事大地震。采購部、營運部、信息部、人力資源、開發部和審計部等主要職能部門的部門總監及部分門店店長接連撤換或離職。與此同時,在華普超市任職13年的總經理李晶也黯然離去。
“事實上,華普產業集團在地產項目上受挫后,想引進新的超市管理團隊,重振超市雄風。集團本想借陳耀東在業界的資源,引進風險投資。”上述前高管稱。
明星隕落
予以重任的陳耀東于兩個月前辭世。2010年引進的新團隊也都各散一方。入職不到一年時間,羅俊便離開華普超市,擔任中郵地平線(美方代表)百全連鎖超市首席執行官。隨之而來的是管理團隊人員頻繁變動。
“陳耀東帶來的團隊包括家樂福、華聯和家得寶的前員工,但是在華普超市融合得不是很好。”上述前高管說:“事實上,引進陳耀東之后,沒給超市帶來經營方面的改變,也沒有產生更好的效益。引進外部風險投資無望,超市缺錢,改造計劃也就擱淺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華普超市這些年沒有較大的進步。雖說引進了新的團隊,但企業沒有發生根本性、戰略性的變化。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指出,華普超市以綜合超市這樣的業態發展起來,而這么多年過去了,商品結構與創業時沒有太大的差別和改進,一直是以傳統的超市經營為核心,創新不夠,利潤點單一。而像家樂福等其他超市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行調整,追求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功能,注重收銀臺以外租賃,豐富的服務集群,提供社區服務。
時光倒流到十多年前,成立于1997年4月的華普超市還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北京質量協會用戶評價中心2003年1月對消費者的調查結果顯示,華普超市以光顧度15.6%位居全市第二,僅次于家樂福超市。甚至在北京城區很多菜市場用的塑料袋,印的都是“華普超市”四個字。
2000年,華普開始跨地區發展,北至吉林,南至武漢。但在此后零售業高速發展的10年間,華普在走下坡路。從2002年到2010年,華普超市陸續關閉了吉林、武漢、河北和青島的門店,如今外埠市場僅剩下河北的高碑店和涿州店。2000年到2008年,華普超市在中國連鎖百強榜單中的名次也幾乎逐年倒退,雖然營業額從6.85億上升至16億,名次卻從38名下滑至93名, 2009年之后更是銷聲匿跡。
世易時移,物美超市、京客隆、華聯和超市發等飛速發展,門店數量和業績都遠遠超過了華普超市。
受地產連累
華普超市真正的低谷期始于2008年,彼時有關華普超市欲出售的傳聞甚囂塵上,據說物美、Tesco、海航商業、永輝等都與其有過接觸。有知情人士稱,當時海航商業和華普超市都進入了交接的階段,海航方面甚至派人進駐華普了,但是最終合作告吹。
“集團找了各種渠道出售超市,和很多公司都談過,可能因為超市內部的賬務問題或集團的策略變化,都沒談成。”上述前高管這樣告訴記者。
華普超市一度陷于困局。從2007年開始,華普超市接連不斷地出現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問題。但華普超市的企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此并不知情。不過,2010年時任副總裁的羅俊曾向記者坦承,華普超市確有未處理的拖欠賬款。當時也有知情者透露,華普超市之前的經營不善也為新團隊遺留下了一些債務問題。
不過,有供應商對記者反應,目前華普超市并無拖欠貨款現象,只是賬期在3個月,比其他超市要稍長一些。
華普超市只是華普產業集團旗下的一個全資子公司。實際上,地產業務才是華普產業集團的主營項目。這在華普產業集團官網上也有所體現:房地產開發業務是華普集團的支柱性業務之一,是華普集團的主要利潤源泉,也是帶動華普集團商業零售、物業管理和餐飲娛樂等業務發展的基礎性業務。
而在華普超市發展過程中,地產似乎并沒有產生太大的拉動作用。一位華普超市員工透露,華普超市的異地擴張有部分原因是為了配合總部的需要。以青島為例,當時總部集團在當地有個地產項目,為了促進樓盤銷售,集團要求超市開過去拉動人氣,由于不具備成熟的商業條件,結果以門店虧損而收場。
這樣的說法得到部分知情者的證實。“地產興盛的時候,集團對商業不大看重�,F金流緊張時,集團總部便向超市抽錢。而超市的利潤比較薄,實際上占用的資金主要是供應商貨款,這樣對超市結算、賬期以及開新店都有影響。”
資料顯示,由北京中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001年開建的華普中心大廈長期身陷訴訟泥潭。中地公司由華普產業集團和北京中聯普拓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而過去幾年,華普中心大廈因資金短缺一度停工,中地公司籠罩在虧損、糾紛、債務乃至違法黑幕中。
在零售企業中,許多公司增加自有物業占比以降低未來經營風險。蘇寧暗中積累大量的土地儲備,大商股份百貨的自有物業面積達133萬平米,地產資源大多都成為企業的絕對優勢。相比起來,華普走在前頭,但卻似乎有些背運,絆倒在了地產上?
(本報記者 李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