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時間,關于線上搶占線下份額的聲音不絕于耳,電商被視為搶占份額的“龐然大物”,傳統零售業即將消失的恐怖前景預測讓人一時凄凄然,仿佛其是一株在風雨飄搖中的樹,隨時會被連根撥起。
電商除了做百貨、服裝、家電、快速消費品后,在最后一公里幾個大的電商公然宣布進入“生鮮領域”——這個被視為傳統零售業的最后一寸根據地也被占領。這標志著線上與線下幾乎完全融合,近乎于貼身競爭。傳統零售業幾乎無喘息的空檔,就要加入肉搏的競爭中。
傳統零售業的前景果真如此悲觀嗎?
來自一則《哈佛商業評論》的消息讓人釋然。報道稱,先去實體店查看商品然后再到網上以較低的價格購物商品的現象,使實體店面臨巨大威脅,實體店成了線上商店的“線下櫥窗”。但是研究卻顯示,這種情況被高估了。他們選取了北美和英國近3000名社交媒體的使用者,結果顯示,僅有26%的受訪者是“先逛店后網購一族”,有41%的受訪者是“先瀏覽后逛店一族”,即在網上瀏覽商品后再去實體店購買。Pinterest(二白注:這是一個圖片分享類的社交網站,用戶可以按主題分類添加和管理自己的圖片收藏,并與好友分享)就是一款廣受歡迎的實體店銷售助推器:21%的Pinterest使用者表示,當他們在Pinterest上“釘”(Pin)或“轉釘”(Repin)自己喜歡的商品后,他們都會去實體店購買;有36%的35歲以下受訪者也曾這么做。
該報道最后得出結論,與其擔心網購帶來的威脅,零售商不如潛心研究顧客的購買心理,以完善自身的在線營銷,把更多的顧客由線上轉為線下。
這讓我也想到了三枝富博在聯商大會上的發言,他也強調了研究顧客改變的重要性,滿足顧客的需求是零售業的終極目標。
不約而同,這些大家們都把顧客放在了首要位置。線上與線下之爭說到底,爭的也是顧客,得顧客者得天下。但是,縱觀許多傳統零售業,只是天天喊“狼來了”,卻未找到真正制服狼的武器。以為錯位經營就能避免線上電商的蠶食,以為差異化就能把電商趕跑……這些美好的愿望終究是曇花一現。
傳統零售業們首先要做的是緊跟時代步伐,現在線上營銷精彩紛呈,但顯有傳統零售業的聲音,怎樣把線上瀏覽者轉換為顧客,這是傳統零售業走的關鍵一步。顯然,在這方面,傳統零售業沒有更多經驗借鑒和學習,只能憑著自己慢慢摸索,找出一條生存發展之路。
不要忽略顧客的需求,把顧客真正放在首要位置。顧客不僅僅需要的是優雅堂皇的店鋪,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最終希望得到自我實現的需求,在購物體驗中我們應努力營造一個能使顧客真正充分、活躍、忘我、全神貫注地進行購物的場所,我們賣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