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百貨雖然在自營方面擁有足夠久的歷史經驗,但其在華的擴張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其中,老佛爺和連卡佛都曾在中國市場遇挫而離開。
至于自營模式的優勢,零售連鎖專家余杰奇認為,自營模式能夠采取統一的管理和服務,利于商場把控。
“在本土百貨商場,員工是雙重管理,發工資是品牌方,業態管理是百貨方。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理念,更大是受品牌方,即發工資方的影響,沒辦法按照百貨來經營。”余杰奇稱,對商場而言,更多是做廣告的工作,通過不斷做商業地產的推廣來提高客流量,并不掌控單店產出。“樓層經理人不會對單店業績做很大要求,反正是末位淘汰制,一年一簽。”他說。
在百貨業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UTA時尚管理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大筠表示,自營模式的毛利率空間更大、有利于周轉。百貨公司通過不同買手的對時尚的把握和經驗,跟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有助于百貨業的公平競爭。“而現在,本土百貨公司不論從所售品牌和樓層布局來說,都非常相似,像是壟斷的行業。”在他看來,這其實是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同意自營品牌的毛利率高的說法,不過他也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銷售額高。“一般自有品牌都做不過全國性品牌,全國性品牌有全國性營銷的知識,自有品牌只有門店的營銷知識,投入是不能比的。”丁利國說。
市場亦有不同聲音。沈均直指,自營業務對資金占有率比較大,對于中國目前市場來說,自營業務比例低一點,才更容易存活。“自營業務需要研發、采購,一旦銷售不了會有大量庫存風險。對于買手要求也比較高。”他說。
余杰奇也坦言,自營直營運營的難點很多,人才培養、商品規劃、市場敏感度等都是問題。“百貨公司對客流、季節敏感,但對市場敏感肯定不如品牌商。”他說。
不過丁利國則認為,在經濟倒逼背景下,本土百貨業態目前亟需轉型,而自營直營是其中一種比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