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商業的商機卻似乎不好挖掘。盡管很多企業盯上了地鐵商業,比如華潤高價拿下的杭州地鐵便利店的運營權后,還沒找著盈利的方向。而銀泰在北京等地在地鐵沿線地面上的商業綜合體,也似乎難言非常成功。更多的地鐵下的小商鋪情況則更不妙。因為中國的地鐵商業與日本、香港等地鐵商業有著質的區別,中國的地鐵商業基本充斥著低檔、雜貨及小餐飲,與香港、日本地鐵商業中的生鮮食品館及特色小商鋪相差甚遠。
這其中原因有好幾點。一是目前中國地鐵商業還遠未成氣候,地鐵雖然能帶來人流,卻未必是客流。中國人的購物習慣,除了在社區正逐漸轉變為就近選擇,外出購物大多的目的性,一般不會在路途中就將此解決;二是中國雖然在中高端商業某些方面已經不亞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但在小而特色的商業上遠遠落后,且中國商家喜歡大,而忽略小。三是地鐵商業多為分割式小鋪,由此導致了經營者多為實力弱小的個體戶或小微企業,無法在營銷、環境、服務、品質、品類等各方面上升檔次,提高水平,給消費者的印象是雜、亂、差,可做為應急選擇,但一般不是理想消費之地。四是地鐵商業一般是臨時消費,難有固定客戶,尤其是培養忠誠消費者。這也使得很多商家并不看重服務品質,甚至坑騙消費者,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無論是城市商業、旅游商業還是地鐵商業,還需要因時因地因客而宜,借用一句網絡熱詞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