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概念:
空間的定義,用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師蘆原義信的說法是:由一個物體同感受他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涵蓋了視覺、嗅覺、聽覺等其他感官。
“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o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的這段話,也在蘆原義信的《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中被引用,代表了東方文化對建筑空間的認識。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質也不再是土,在它當中產生了“無”的空間。
空間是一種被限定的三維環境,是一個內空體,是可被感知的場所。而建筑空間則是提供人們各種具體的,特定的生活活動而人為限定的空間。限定建筑空間三要素:地板、墻壁、天花板。
建筑師通過地板、墻壁、天花板三者有機結合,創造出內部空間。可保護人不受自然威脅及外界侵擾,提供具有目的性或功能性的生活場所。而建筑的外部空間是通過地板或墻壁從自然中劃定的空間。
商業空間:
商業空間設計不僅僅是建筑藝術的體現,也是承載著人們的使用功能和城市職能的公共產品。尤其是城市綜合體或大型購物中心,其空間設計與消費者心理密不可分,人的心理現象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總的可分為個性的心理傾向性與個性的心理特征兩大類。經營成功的商場,都是從顧客的需要和喜好出發,以顧客的導向性而設計。
勒•柯布西耶說住宅不是居住的機器,賴特說建筑應該是自然的,要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商業建筑的設計當然也應充分尊重商業使用功能與自然的天性,使建筑空間從堆砌的歷史風格中解脫出來回歸其幾何秩序,通過立方、圓錐、球、圓柱等形態在光線下顯示出偉大的基本形式。
商業空間影響要素:
通過水平的地板、天花板,以及垂直的墻壁的圍合成為內部空間,并賦予商業使用功能即為商業空間。商業空間通過這樣的水平、垂直面的限定對商業空間產生影響。
商鋪合理開間、進深、層高比值:
某購物中心鋪位規劃時,當店鋪頂面天花板的寬D與高H的比值如下時,給人的感受不盡相同。
當H<D時,頂面給人壓抑感;

當H=D時,頂面高度適宜,給人以親切感;

當H>D時,頂面大于層高,給人的心理影響力減弱。
以某購物中心為例,一樓層高設計為6米,裝修后凈高約4米,進入到某品牌店內,商鋪開間為8.4米,即D大于H,頂面即給人略感壓迫感。當然這也要考慮人的視線角度的問題。德國建筑師麥爾登斯在《城市規劃中的尺度》有描述:人在看前方時,建筑物與視點的距離D和高度H之比=2,仰角≈27°,則可以整體的看到建筑。同樣是剛才的購物中心,如果某店鋪進深過深,即與視點的距離D:H遠大于2,同樣會產生壓迫感。所以合理的店鋪開間進深和層高比,也是遵循人的心理因素。所以零售店鋪的開間、進深、凈高比最合理的比值應接近于1:2:1的原因。(對于大賣場如超市百貨等,則是通過陳列架或柜臺等垂直限定要素把大開間分割成一個個小開間來滿足合理比值的)

對于購物中心中的某些特殊業種如電影院,影廳的開間進深層高除應滿足功能使用及消防等要求外,視點和視距也應遵循人的心理感受。比如普通2D影廳,第一排觀眾地面至視點(視點取銀幕畫面下緣中點)的高度應大于1.5米小于2.5米,最小視距應不低于銀幕寬度的1.3倍。這樣才能保證觀眾觀影的正常生理舒適度。
下沉廣場對商業空間的改變:
關于水平面對空間影響應用最廣泛的就是下沉廣場對商業空間的改變。空間感和限定程度隨下沉尺度變化而變化。
下沉基面在0•6米以下時,這個尺度可以輕松到達,并增加凝聚感和私密性。如武漢天地的costa coffee、法朵等休閑餐飲,往下兩到三級臺階輕松到達店鋪門口這種半私密半開放式的下沉廣場。對目的性消費者起到正向的心理感受。這和LV,Gucci門口巨大的櫥窗和美陳對人的心理暗示有一定的異曲同工之妙(對非目的性消費者起到排斥心理)。

當下沉基面在0•6米到1•5米左右時,需要多級臺階步行,可達性減弱,空間視覺仍能聯通,空間內向性加強。

當下沉基面大于1•5米以后,下沉廣場成為獨立空間領域。

抬高基面對商業空間的影響:
與下沉廣場相對,抬高基面也能使得商業空間和限定程度隨尺度變化而變化。抬高基面在人視線以下時,可達性相對較好,但形成的臺階對店鋪的影響也是直觀的。
如對快餐店影響:當店鋪位于五級臺階之上時開始影響進店率,五級臺階后每增一級臺階進店率相對上級減少6%;臺階對便利店影響:店鋪位于三級臺階上時開始影響進店率,每增一級臺階進店率減15%。抬高基面在人視線高度左右時需要多級臺階到達,這時基面呈半開放式,可設計為過渡的休息平臺營造公共空間氛圍。當基面大于視線高度,形成隱蔽性私密空間,往往一些目的性較強的業態會選擇,如會所、私房菜等。

垂直面對商業空間的影響:
空間內的墻面(櫥窗面)、柜臺、陳列架、綠化等垂直隔斷物,都會對商業空間產生垂直方向上的影響。
墻面(櫥窗面)的高度H與相鄰墻面的間距D,之間的比值關系,也能反映垂直限定要素對人感知的影響。舉某商業中心的例子,如果公共走道寬=4米,走道兩端的商鋪空高為4米,即D=H,則購物空間感會相對比較舒適。若走道寬2米,D/H=0.5,空間的封閉性增強,帶來了想盡快通過過道到另一空間的緊迫感。若走道寬6米甚至8米,D/H>1,空間的封閉性減弱開放性增強,同時帶來了購物的愉悅度。目前很多購物中心的主通道都在8米以上。

獨立的垂直面對空間的限定效果與人的視線高度也有關系。
獨立垂直界面的高度在0.6米以下時,只是區別了領域,可以被人輕松跨越,空間幾乎沒有圍合感,對人流通行阻礙也不大。如購物中心中的休閑桌椅等設置,對人流和空間影響都不大。
當高度在0.6米-1.2米左右時,一般不會被人輕松跨越,圍合感加強,但視覺上仍很通透。如進入百貨店一樓,設置大量黃金珠寶柜臺,但視野仍很開闊,購物開放性較強。
當高度大于1.5米時,視線被遮擋,產生強烈的圍合感。這時獨立的垂直界面將形成獨立小空間。如沃爾瑪超市內陳列架通常高于2米,一個個長條形的貨架將大空間分隔成一個個小空間。
在商業中心空間設計中,常利用這些垂直的限定要素(墻面、柜臺、陳列架、休閑椅、綠化等)的高度變化來限定空間。

商業空間設計研究啟示:
任何商場的空間設計,實際上與消費者的生理特性和消費心理密不可分。違背人的意愿,即使設計出再好看再高科技再炫目的商業中心,也是舍本逐末,終將被消費者拋棄。在百貨或者購物中心中,通過水平的地面、天花板、下沉廣場、臺階等;垂直的墻面、貨架等空間要素互相組合,營造出或開放或私密,或明快或親切的心理感受,帶來不同的消費體驗。
商場的空間設計也直接影響到了后期的招商和運營。只有同時符合消費者心理舒適度的開間進深和層高,又能滿足商家的經營需求的硬件環境,才能為項目招商創造先決條件。同理,品牌商家的開店指標,同樣也要符合消費者的生理特性和消費心理。既能做到滿足現狀,又能預留未來消費升級調整提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