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超市和電商線下線上的雙重夾擊下,便利店越來越名不副實。除了數量少、覆蓋面小外,不送外賣也是其被吐槽“不便利”的因素之一。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便利店因為標準化加工和提前定量生產,使其庫存儲備無法應對外賣的變化,另外,“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也是便利店一直無法解決的難題。
無法忽視的需求
位于靜安里的7-11便利店曾經接過附近一個公司的訂餐大單,但7-11日常沒有送餐的服務,店員向上級反映后,并沒有得到肯定的答復,“總部沒有給出回復”。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除了7-11外,北京其他便利店也沒有送外賣的服務,好鄰居曾經將送餐服務承包給第三方,但在去年已經停掉了。
據統計,以便當為主的鮮食類在便利店所有商品品類中占比僅三成,但60%-70%的消費者都會進店購買鮮食。另外,鮮食的毛利率通常在35%-70%,高于普通商品5%-10%。同時,各家連鎖便利店也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有產品,這些產品是他們差異化競爭的重要砝碼,甚至是培養忠實客群的利器。
但這都基于消費者進店之后,而現在線下消費的趨勢越來越弱。1號店、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都在超市品類有所發展,另外定位于網上便利店的“小而美”電商也越來越多,如快書包;同時,社區超市靈活的送貨政策也在擠占便利店的生存空間。在受到雙重夾擊的同時,便利店對于送外賣這個增量市場卻遲遲無法邁出第一步。
標準模式成桎梏
便利店便當的生產模式高度標準化,米飯和蔬菜的份額、湯汁的濃度、味道和口感都是按照統一的規格去執行的,這些標準難以被復制,成為制勝法寶,但在一定程度上,標準化高也意味著靈活性差。本地化第三方平臺“Hi!小白”,曾經是好鄰居送餐服務的承接方,“Hi!小白”CEO陳東認為,“買便當是個偶發事件、即時性事件,便利店的供應鏈不是圍繞著你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我有什么你買什么”。
“便利店的供應鏈和用戶需求很難匹配�!标悥|說,連鎖便利店大部分都是采購,而非自己生產,無法應對外賣訂單帶來的庫存變化。以7-11為例,今天買到的便當可能是兩天前7-11總部下單生產的,每天每個店的量基本上是定量供應,很少有閑置下來的。
業內人士介紹,便利店的鮮食配送頻率為一日兩配,分別在凌晨零點以后和下午1點之后,以第二次配送為例,鮮食從大倉發貨,由物流團隊按照固定線路進行配貨,下午1點-5點,貨物會陸續到達各家門店。但現實是,餐飲外賣主要集中在午餐,晚餐比較少。
外賣成本居高不下
在陳東看來,便利店送外賣其實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需要解決訂單抓取和送貨的問題,但成本太大�!艾F在每家便利店也就兩三個人,送外賣肯定忙不過來�!标悥|認為,便利店出售的商品屬于標準化產品,客單價不高而且毛利比較低,產品力不夠,從財務模式來講是不經濟的。陳東認為,“便利店自己去做這個事情是很不經濟的,他可以把這個服務開放出來”。
“最后一公里”服務商的出現似乎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專注于提供餐廳外賣服務的到家美食會目前并沒有與便利店合作,他們認為,便利店的盒飯基本上都是十幾元錢,與其業務范圍內的其他餐廳動輒上百元的一單相比,便利店外賣的人力成本太高。陳東透露,和好鄰居合作幾個月就結束了,物流成本太高是一大原因。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到家美食會在承接外賣訂單時,還會要求對方以8折的價格供貨,每單由消費者承擔6元的外送費。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相當于轉手倒賣,而8折的價格是沒有便利店會接受的。
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顯示,目前北京便利店的門店數在1000家左右,雖然在數量上存在不足,服務也缺乏短板,但目前還保持著強勢地位,“除非北京的便利店發展到每個街角都有一個,否則便利店提供外賣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