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開發的成功與否,其中的商圈調查與店址評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商圈確定
通過商圈調查,可以預估便利店座落地點,可能交易范圍內的住戶數、消費水準、流動人口量、營業額;通過實地評估,就店鋪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人的動向與流量、車的動向與流量、接近性、視覺效果等,判斷該點是否適合開店,這樣才不致因為盲從而貿然開店,得不償失。
商圈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商圈,意指在便利店坐落的地點所能夠交易的范圍、規模。例如徒步區的店可能是方圓300米,鄉鎮地區則可能是方圓1000米(購物不方便、缺乏競爭等因素),視具體狀況而定。故商圈的選擇必須謹慎,且要調查清楚,方能開創自我的生存空間。
一般而言,涵蓋面越大,表示商圈愈大,但實際上,在預開設店的周圍一定有競爭店,經營業績將會被競爭者所瓜分,所以對商圈的評估,并非一成不變,事實上是充滿了變數,評估時必須面面俱到。
經營一家成功的便利店,其所需要的條件很多,不過,商圈好壞對營運成功的影響力,可說是關鍵,因為地點好壞直接影響便利店營運的成功率,達60%。因此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商圈,對便利店日后的經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商圈的類別
商圈的變化,時時牽動著業績的發展,因此在開店時,商圈的設定異常重要。
1.商圈設定分類
商圈的設定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型態。
(1)徒步為主的商圈。徒步為主的商圈,例如商業區、住宅區等,以店為中心,半徑約300米,以走得到且快速方便為主。
(2)車輛動向為主體的商圈,例如交*路口附近及郊外主干路上,此種商圈大多設置于郊外或下班路線上,有方便的停車空間及良好的視覺效果,可滿足流動車輛所需的商品。
2.商困以區域大小的分類
以區域的大小加以分類,則有下列幾種型態。
(1)鄰近中心型。其商圈的設定大約在半徑200—500米左右,即徒步商圈,此類型商圈分布在每個地區人口較密集的地方或商業集中地。
(2)地區中心型。其商圈的設定一般在半徑1千米,人們稱之為生活商圈。
(3)大地區中心型。此為地區中心更廣的商圈。
(4)副都市型。通常指公共汽車路線集結的地方,可以轉換車,而形成交通集會地。
(5)都市型。商圈可涵蓋的范圍,可能是整個都市的四周,其交通流或人潮流的層面,可能來自四面八方。
商圈的特性
商圈的特性若依通常的習慣,常將實地環境分成下列幾種。
1.住宅區
住宅區內的戶數基本上須達10佃戶左右,如以1戶4人來計算,則人數將達4000人左右。
2.教育區
教育區及附近有大、中、小學等學校,其中以私立學校較為理想,因其學生大多比較有錢,消費層次比較高。當然,也不能忽視補習班,補習班的集中區將更理想。
3.辦公區
辦公區指辦公大樓林立的地區,一棟辦公大樓內的員工人數可能超過一二千人,尤其辦公大樓內的上班族外食比例非常高。
4.商業區
商業區指商業行為集中的地方,由于過路客的增加,形成各種商店聚集之處。
5.娛樂區
娛樂區指以休聞消費為主的商圈,通常玩樂之后,需要補充體力。
由上述不難發現,住宅區的顧客群較為穩定,而且一般性的消費、業績也較固定,如再加上交通主動脈的配合,因為增加部分的外來客,將使該區的業績有上升的可能。
商圈店址調查要點與評估
店址選擇的好壞,在開店戰略中是至關重要的。
失敗店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點:
(1)地點選擇失敗;
(2)不熟練的評估人員致使調查的資料與判斷不準;
(3)許多連鎖本部為了達到開店數量的目標而開店,因此產生了許多失敗店。
由上述因素可以發現,商圈實地調查及評估準確是十分重要的。大體而言,便利店在開店之前,對于實地調查作業應精心細致。如考慮設店出入的人口流量多少、附近有幾家同類店或不同類店、其營業情形如何、商品的內容如何、價位的高低等,均是衡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