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俱樂部要做一次活動,我參與了活動報名推廣工作。
活動計劃召集1200人參加,分為六個類目組。
在報名推廣渠道的選擇上,我們比較多樣化,除了俱樂部的自有媒體(官方網(wǎng)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外,還采用了相關論壇版主友情置頂、QQ群討論、合作單位網(wǎng)點張貼海報、夾報彩頁、校園合作等推廣渠道。
報名路徑設置了兩個,一個是在參與宣傳的網(wǎng)媒上設置鏈接,點擊就可以接入網(wǎng)站的報名系統(tǒng),另一個是在紙媒上設置二維碼,掃描后接入網(wǎng)站報名系統(tǒng)。
俱樂部專門為這項活動設置了組委會,十一個人,報名推廣期間都全力以赴,有負責發(fā)帖推貼的,有專門在QQ群里組織話題做氣氛的,不擅長網(wǎng)絡的,就去派發(fā)海報和夾報彩頁。
熱火朝天的做了兩天,有五個類目組的報名人數(shù)滿額完成,很多沒報上名的還很遺憾。
只是奇怪的是,其中一個媽媽親子活動才十幾人報名。大家都很納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媽媽親子組是組委會臨時增加的一個活動,是起到花絮的作用,給現(xiàn)場增加樂趣的�;谶@一點,在設計活動內容的時候把門檻設置的很低,而且趣味性感染力強。結果,這個一度被認為會最早完成報名的類目組卻遭受冷落,真是讓大家大跌眼鏡。
只到組委會接到一個投訴電話,這個疑問才解開。
投訴電話是一個媽媽打來的,她很氣憤的問為什么一定要去網(wǎng)站上報名?她平時不怎么上論壇網(wǎng)站的,所以費了好長時間也沒完成系統(tǒng)報名。
大家恍然大悟,原來很多媽媽平時不喜歡上論壇,或者是因為陪孩子沒時間網(wǎng)逛,網(wǎng)站報名對她們而言是障礙。后來又得知,某些合作的論壇,為了在論壇上聚人氣,要求報名之前必須先完成論壇注冊。
不習慣網(wǎng)上報名方式,還有報名前先注冊的要求,就像兩扇緊閉的門,把很多想報名的人檔在了門外。
之前俱樂部的活動,都是在會員之間傳播,而且會員已經(jīng)熟悉了在網(wǎng)站上報名,這次活動擴寬了參與人群,但是忽略掉新人的適應性了。
組委會馬上增加了一個報名接口,增設了一個報名座機,這次學乖了,考慮到下班后座機沒人接通,又安排專人接聽手機報名。
這樣的調整之后,最后一類目組的報名人數(shù)才慢慢的達標。
報名結束后,組委會專門就此事做了反思和總結。
我之前做微信銷售的時候,北京的一個客戶給我提建議,她讓我把每個銀行的卡都辦一張,原因是:每個人的用卡習慣不同,全卡服務能更好的迎合顧客的持卡消費習慣。
那時我聽從了北京客戶的建議,后來發(fā)現(xiàn)這點確實客戶滿意。
現(xiàn)在為什么提倡多渠道全網(wǎng)營銷的概念?是因為媒體種類的迅猛發(fā)展和快速分化,把顧客也切割成碎片化了,有的喜歡泡在豆瓣、蘑菇街里上,有的喜歡在淘寶京東里逛,還有的一天也離不開QQ或微信,這樣零散分布的特點,促使我們不得不走上渠道全網(wǎng)營銷的路子。
我們這次的活動報名推廣,較之以前是進步的,報名人群和推廣渠道都增加了,效果也看的到。只是我們疏忽了一點,每個人的用網(wǎng)習慣不同,在報名設計上出了紕漏。
看來,除了渠道的增加之外,還要深入分析每個渠道客戶的接觸特點,迎合了客戶習慣的接觸方式,才能有效的吸引到客戶。
否則,千辛萬苦把顧客引來了,卻沒有給顧客留一扇可以推開的門。
這是我們在學習與進步中走的一點小彎路,希望給到大家一點啟示。
- 該帖于 2013-12-6 9:3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