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沖擊,全球經濟不景氣,銷售成本直線上漲,業績利潤雙重下降,實體店的出路在哪里?真的只能成為線下試衣間?真的只能走線上線下同步的路線?不這樣就不行嗎?百貨的春天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怎么出去?什么時候出去??
加盟商,代理商,經銷商會倒下去一大批甚至消失嗎?
難道我們需要等待國家的救援政策,經濟刺激嗎?我們是不是要熬到歐債危機,美債危機過去,國內的小企業出口旺盛了,人民的消費力才能提升嗎?
就一句話,商品的價格,尤其是百貨店的商品,商品的價格應該體現在品牌的價值,而和商品的物料成本、人工成本無關。
國內的零售業,還遠遠沒做到這一點。
看米國的零售業就知道了,品牌商品,凡是打折的,永遠是過季或者陳列品,品牌商品無論在門店和網點,都是同樣價格的。國內那些好品牌的過季品,也都是寧愿銷毀也不會折扣出售,一個道理。
商家的倒閉是一定的,不適合市場的商家,倒閉是活該的,消失不會,長江后浪拍前浪,國內完蛋國外來,從改革開放后到零售業徹底放開,倒閉的零售業多了,當年也都是外資來了,國內都完蛋了的悲觀,你再看看現在,無論是百貨,超市,便利店,不還都是國資老大,或者國資在不斷蠶食外資的情況。
沒那么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