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這是個有人愛有人恨的事物,馬云帶著阿里巴巴推動了中國的電商進程,同時阿里巴巴也造就了今日功成名就的馬云。有人視電商平臺為創業者的天堂,因為它降低了創業的門檻,而這個當年不被人放在眼里的小小電商平臺,改變了國人的消費習慣,撼動了零售業的既得利益,使得他們不得不警惕起來,不斷做出應對策略,以防自己離主流消費群體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其中,而電商那些“輝煌”的戰績更是讓很多經銷商們驚愕不已,于是他們坐不住了, 更有人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但是躲避不是辦法,抵制也未必會為自己帶來多大轉機。作為各行各業的線下經銷商們要正視電商,無需將它神話,更無需懼怕它。
飄紅的高漲還是虛假的繁榮
電商,這個被久議卻依舊熱情不減的話題,在今年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350.19億元的銷售數據出來后,又引來媒體和眾多看客的一片嘩然,一系列的和線下賣場銷售數據的對此分析試圖讓人們更明白這350億的數據代表著什么,天貓無疑又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但是在這喜人的戰績之后,我們不應遺忘那些還在苦苦掙扎、至今尚未走出虧損困境的電商們。
錢不是那么好賺的
風光的背后是心酸。錢,從來都不是那么好賺的。就算知名度如凡客誠品、京東商城,在電商圈里摸爬滾打了這么些年,至今也未摘下“虧損”的帽子,而且時不時地被媒體爆出各種財務問題,在看似繁榮、強大的表面之后,這些電商們的運營之路是艱難而心酸的。
有人將凡客誠品看作是“從神話到笑話的距離”,曾經凡客的宣傳文案在網絡掀起一股“凡客體”的熱潮,眾多網民紛紛模仿并大量傳播,大大提升了凡客的品牌知名度,而邀請韓寒等眾多名人為代言人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籠絡了不少年輕人的心,但是更吸引消費者的恐怕是它那讓人跌破眼鏡的“低價位”。它以低價、高質、服務好為營銷賣點,營收增長一度高達300%,廣告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現如今,凡客陷入了定位混亂、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之前的光環盡失,曾經的意氣風發也不見影蹤,反而是各種負面新聞甚囂塵上:多重利空、裁員風波、高管離職、庫存堆積、IPO失敗、資金斷裂傳聞、廣告違法……,就算是再大手筆的營銷,也挽救不了它日漸沉落的品牌形象,質量下沉、品牌低廉已然使得消費者對它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我們再來說說京東商城。在劉強東的帶領之下,京東向來都不是一個低調者,它知道怎樣吸引媒體的注意力,不管是大放厥詞也好,還是同其它電商平臺公然叫板也罷,都賺足了媒體的眼球。劉強東自己也說,一個不賺錢的企業是可恥的。可是就算京東商城在媒體面前出盡了風頭,仍舊擺脫不了難盈利的困境。現在的電商,已經不再是可以靠粗放式的低價競爭策略就能一決勝負的。雖然京東的體量在迅速擴大,融資難度卻也不似以往那么“容易”,IPO一時難有著落,如果一個企業的生命活力要靠輸血性融資來維持,自身的“造血”功力卻不足,那這無疑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劉強東也曾表示,京東大概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一、二季度盈利。他說:“不是我們設計的,是自然而成。 該是投資和運營見到效益的時候了。 ”
目前來看,京東還處于初級階段,正朝著理想中的中級階段走。但是究竟能否像阿里巴巴一樣順利度過中級階段繼而走向高級階段,就需要我們拭目以待了。
純電商并不是企業終極目標
蘇寧董事長張近東近日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發表了主題為“從蘇寧發展看企業如何轉型與創新”的演講。張近東認為,未來的零售企業不獨在線下或者線上,一定是線上線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純電商模式只能是過渡。
全球零售業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以連鎖經營為代表的實體零售階段,近幾年興起的以電商為代表的虛擬零售階段,以及加速到來的虛實融合的O2O零售階段。張近東在演講上表示前兩個階段在美國大概花了150多年時間,但在中國卻被壓縮為短短的20多年,可以想象中國零售企業面臨的轉型創新的壓力和迫切性也更為艱巨。
蘇寧以一種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互聯網轉型,實施O2O與開放平臺戰略。越來越多的人也認同互聯網本質上還是一種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實體;但它同時又是大勢所趨,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要互聯網化。所以生硬地將線上線下割裂開來,或者對二者進行優劣比較,都是片面的。未來的零售企業,不獨在線下,也不只在線上,而一定是要線上線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
傳統純電商平臺的諸多劣勢使得它不能代替實體銷售:商品性能展示不充分、商戶信息不對稱,不能滿足消費者立體式購物體驗的需求,無法全面地服務商戶、培育品牌。比如家具的舒適度如何,材質用料怎樣等等,都需要消費者到線下接觸到產品實物方能感受到并作出是否購買的決定。此外,電商平臺也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成本低廉,從人員配置、網站設計、營銷推廣等等一系列的投入,導致很多電商動不動就砸千萬去打造平臺,結果卻達不到自己的盈利預期,虧損更是司空見慣的事。張近東表示,在中國至今仍沒有盈利的B2C獨立電商企業,依托平臺的網上商戶,超過80%的也是虧損的。甚至有電商分析師認為,在電商發展優勝劣汰的過程中,超過95%的電商都有可能被淘汰掉。
所以,家具企業們不必被那些光鮮的數字所迷惑,“雙11”電商大戰背后,家具消費品類的投訴率暴高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芝華仕等眾多家居品牌的銷售額一天內就突破千萬元大關,林氏木業更以單店銷售額過億元的成績躋身天貓排行前十甲行列。然而,家具電商在嘗到甜頭的同時,產品不一致、運輸中出現破損、安裝不方便等各種老問題卻依舊沒有得到良好解決。所以,解決好物流和售后等問題仍舊是家具電商們亟待解決的。
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心,對于賣場的圍追堵截和集體反抗,雖然目前為止對電商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也不可完全無視,畢竟這是傳統流通領域的主導者,也掌握著更多的消費者,所以對于家具企業的電商們來說,這個矛盾是必須要解決的。
穩定且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是王道
跟頭總是要跌的,學費總是要交的,從沒有一帆風順的路可走,更何況是充滿荊棘和未知的電商之路,這是個給人帶來希望的平臺,也是讓很多人感到絕望的平臺。
對于電商,我們不要夸大的“威力”,孤注一擲往往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所以,身處電商洪流的家具企業們,更應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位置,明確自己的發展模式,不盲目跟風,也不必對電商產生畏懼心理,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嘗試,也可以大膽創新。但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家具產業的根本:保證產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建立文化宣傳品牌。這樣的企業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才能有其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