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2025年,羅森也不可能實現1萬家門店的規(guī)模。”對于羅森便利近日將萬店計劃推后至2025年實現的計劃,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連鎖便利店高管直言。
雖然各大品牌便利店力求實現規(guī)模效益來實現盈利,面對競爭對手動輒上千家的門店規(guī)模,羅森目前354家的門店規(guī)模讓其目標顯得更加飄渺。
即便如此,羅森仍然熱衷于積極造勢,對相對緩慢的擴張進程和陷入盈利泥沼的境況似乎視而不見。
頻放煙霧彈
三年前高調拋出2020年萬家門店計劃,如今羅森決定推后至2025年實現。羅森方面解釋稱中國政府沒有采取足夠措施來刺激消費。
羅森首席執(zhí)行官新浪剛史表示,起初他認為中國薪資水平不斷上漲會很快促進消費,而不是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不過,這個理由在全家便利成都負責人李建鵬看來有點牽強,沒有太大的正相關性。
新浪剛史同時聲稱,羅森將把重點放在東南亞地區(qū)。重慶羅森副總經理楊志浩向記者表示,羅森會根據市場對羅森的接受程度和競爭壓力大小來調整步伐,但不會退出。
在便利店行業(yè)中,目標高遠的企業(yè)并不少見。全家現在擁有1000多家門店,計劃2020年前網點增至5000個。今年剛進入重慶的7-11希望未來在該市場開1000家門店,目前大陸地區(qū)門店為1000多家。
雖然外資便利店不約而同地朝著大體量發(fā)展,與其他外資品牌便利店相比,略微尷尬的是,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的羅森目前僅有354家門店。
具體到各地門店,羅森也是喊口號式擴張。初入中國市場時,羅森計劃5年內在華東地區(qū)發(fā)展500家便利店,而十多年過去了,華東地區(qū)僅有300家左右。
羅森的第二大市場重慶的開店目標一再調整,原本計劃2013年突破100家門店,而后又改口延遲至2014年實現。
雖然羅森預計將在北京開設300店,并將羅森(北京)有限公司打造為華北區(qū)總部,不過目前羅森在北京僅有4家門店,羅森在去年年底新開發(fā)杭州市場,當時預計2013年會超過20家門店,而記者查詢羅森官網發(fā)現實際開店數量為12家。
羅森不僅在圈地運動中沒有占上風,經營情況也不出彩。有消息稱,2012年,羅森在上海、重慶和大連的門店總計虧損2920萬美元。新浪剛史辯稱,羅森在中國有一半以上的門店在盈利,他希望5年內在中國實現盈利。
強勢內因?
羅森在華業(yè)務的虧損,新浪剛史將此歸咎于租金和物流成本高昂,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每年以大約13%的速度上漲。不過羅森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新浪剛史表示,羅森目前把在華經營重點放在上海、重慶、大連和北京這四座大城市上。盡管很多品牌便利店把重點放在一線城市,羅森還把目光投向二三線城市。
上述高管指出,便利店在一個市場的發(fā)展前景不只是和人均所得掛鉤,還得看人口密度和中產階級人群的比例。
在開發(fā)新區(qū)域方面,羅森的業(yè)績有點令其難為情,進入重慶3年,羅森方面披露其客單價只有9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僅三成左右的店面盈利。
為適應當地市場,羅森近日在重慶開賣小面。重慶羅森便利店副總經理上野功稱,這只是羅森走“本土化”線路發(fā)展的一步,明年還將在店內售賣生鮮、水果,推出水電氣代繳服務。
不過在進入重慶3年多之后才做出適應市場的調整,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滯后性十分嚴重,按照慣例,便利店進入新的市場半年到1年時間就要調整到位了。
李建鵬則認為每個市場消費者的習慣不一樣,商品結構不一樣,投放的國際性商品和自有商品不同。“便利店運作是立體的4D戰(zhàn)爭,從網點開發(fā)、營業(yè)銷售、商品尋找、后勤資源這四大塊構成便利店主體,一定要統(tǒng)籌。”
此外,羅森試圖通過動漫主題便利店來取悅消費者,楊志浩表示,開動漫主題店是羅森創(chuàng)新的一種方法,為的是增加知名度,提升形象,在中國地區(qū)還是有一定提高的作用。羅森會根據市場發(fā)展決定是否開動漫主題店。
不過成本過高使羅森觸到了高壓線,其首家主題便利店——奧特英雄主題店開業(yè)半年多夭折。而羅森并未因此劃上休止符,今年9月在上海開出了第6家動漫主題店。
上述高管認為羅森的動漫主題便利店只是噱頭,消費者在便利店的訴求上更多地還是會考慮價格因素。
繞不開的政策
與羅森一樣,其他便利店也未實現盈利,仍在為盈利絞盡腦汁。多名業(yè)內人士向記者坦言,事實上政策的確是便利店發(fā)展的最大障礙。
“稅負太重。”在大陸便利店行業(yè)浸淫十幾年的上述高管深有感觸。在重壓下不僅是羅森,整體而言品牌連鎖便利店都很痛苦。除非政府在稅制上進行改革,否則盈利的空間確是很小。
具體來說,品牌連鎖便利店需承擔17%的增值稅,在便利店發(fā)達的日本和臺灣僅為5%。在中國大陸,夫妻店可以通過二三級批發(fā)市場拿到相同的貨,不用稅票,成本低,商品售價自然可以更低些。
不僅僅是進貨方面正規(guī)的連鎖品牌便利店成本居高,上述高管舉了個租賃所得稅的例子,“交租金時,連鎖品牌便利店有租賃所得稅的問題,開發(fā)票可能要加14%,而個體戶開店不用為這多余的稅負買單。連鎖便利店的成本無形中就比他們高。”
另外,用工要求不一樣,通常連鎖品牌便利店按照勞動法的用工標準提供四險或五險,而普通的夫妻店不用,人力成本低。限制外資便利店賣香煙的政策同樣是其發(fā)展的桎梏。
上述原因產生的影響是品牌連鎖便利店在與夫妻店正面交鋒時有可能敗下陣來。
而楊志浩認為,面對本土的競爭對手有壓力,但也是一個良性競爭的局面。以重慶市場為例,原來重慶市民對便利店的認識程度還不是很高,而通過大家開發(fā)便利店市場,提高消費者的接受度,加大市場需求。
不過,面對同一塊蛋糕,適者生存的游戲不斷上演。在與重慶本土一家便利店及社區(qū)超市擠占市場時,羅森南岸亞太商谷兩家店最終出局。當地市場人士分析稱,社區(qū)便利店的商品不僅比羅森便宜,而且貨架上有更多針對當地人生活習慣的產品。同時,他們還提供繳水電氣費等便民服務。
楊志浩坦言,羅森現在的開店速度還太慢,接下來會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推出新開門店計劃。不過如果要實現2025年萬家店的計劃,不論是和地方軍交戰(zhàn)還是適應市場上都得好好反省。
(本報記者 李婷)
- 該帖于 2013-12-30 10:5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