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百貨大樓曾是山西太原一家大型國營商場,在六、七十年代與另一家國營商場五一百貨大樓占據著當時太原商業貿易圈的主導地位。如今,它已從曾經老百姓購物首選的大型國營商場轉型為股份制商場,商品種類也日趨縮減。在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及電商、超市等新興產業興起的時代下,曾經輝煌一時的國營商場正在面臨新的挑戰。
1807:新聞通發頁 大畫
|
1958年10月1日,太原解放百貨大樓開門迎客。在計劃經濟的帶動下,成為六、七十年代山西省太原市名列前茅的百貨大樓,種類繁多的商品、周到的服務、良好的口碑讓其效益不斷增長,成為家喻戶曉的綜合商場,住在郊區的民眾甚至會把逛解放百貨大樓視為奢侈的“進城”。
生于70年代的張建明,對百貨大樓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小時候我家離解放百貨大樓就隔兩條街,每逢過年過節那里會被選購商品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通。在那個時代,百貨大樓就是老百姓心中購買商品的第一選擇。”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使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個體商戶、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使得計劃經濟時期繁盛的國營企業陷入困惑和危機之中。當時的解放百貨大樓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買東西首選百貨大樓。改革開放后,許多民營商場拔地而起,老百姓選擇面更廣了。面對更加開放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殘酷的同質化競爭,百貨大樓漸漸走上下坡路。1997年,解放百貨大樓進行股份制改革,原有職工身份也由職工變為股東,并隨之放棄了部分弱勢商品,將顧客定位在中老年。”太原解放百貨大樓總經理楊永麗說。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高端百貨商場的出現以及便利店、專賣店、購物中心等新興業態大量涌現,使得百貨大樓的客源不斷流失。與此同時,百貨大樓在經營成本、經銷模式、盈利空間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電商的橫空出世更是將市場競爭帶入到一個更加激烈的程度。數據顯示,2013年淘寶天貓“雙十一”銷售額突破350億元人民幣。
楊永麗坦言,面對新的市場競爭,解放大樓將目標群鎖定在時間相對充裕的中老年顧客上,并研究調查老年顧客的購買期望值,把商品利潤控制在合理適中的區間。經常光顧解放百貨大樓的王建國老人說:“解放百貨大樓和其他商場的商品檔次沒什么大差別,是這里細微周到的人性化服務讓我們成為老主顧。”
生于90年代的李冬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百貨大樓”對于他來說顯得十分陌生。“我沒有去過百貨大樓,平時買東西都是去超市或者從網上購物。現在年輕人生活節奏快、空閑時間少,沒有時間去一家一家地挑選商品,網上購物是我們同齡人購物的第一選擇。”
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院長衛虎林認為,在現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商品同質化傾向日趨明顯,加上近年來網購熱潮的興起,使得百貨商場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要想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性化的服務和準確的顧客定位,在贏得口碑、吸引顧客和創造利潤方面顯得愈加重要。
guxia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