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周一(3月31日)凌晨,銀泰商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沈國軍在微博上碼下暗語:“周一見”。當日午后謎底揭開,阿里巴巴入股銀泰,沈國軍親臨發布會現場。
阿里巴巴以53.7億港元戰略投資銀泰集團。其中,16.6億港元認購銀泰2.2億股新股,占股9.9%;37.1億港元認購銀泰的可轉換股債券,轉股后占股不低于25%。
由于有足夠的前戲鋪墊,阿里和銀泰互為一體并不令人詫異。從力挺天貓“雙11”活動,到組建菜鳥物流,直至參加3.8手機淘寶生活節,無不體現銀泰與阿里的情深意切。
此前的合作大都浮于營銷層面,而阿里希望能夠進行更深層次合作,全面打通O2O。按計劃,阿里與銀泰將全面打通會員體系、支付體系,同時實現商品體系對接,并將組建合資公司。
這次合作,用阿里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的話來說,“一個是從地面走向空中,一個是從空中走向地面,雙方走到一起組成‘特種部隊’。” 雙方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套打通線上線下商業的基礎體系,向全社會開放,為所有線下各大商業集團、零售品牌及零售商服務。
既然已經成為一家人,雙方資源、數據共享不成問題,阿里有成熟的支付體系、B2B和C2C的平臺經驗、會員體系、商品SKU體系、物流體系、龐大的流量;銀泰坐擁750萬SKU,超150萬名會員的會員體系,36家門店。阿里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將銀泰打造成轉型標桿。
如果阿里成功打通各個環節,對于其他還在徘徊的傳統零售企業來說,阿里這樣的平臺無疑具有十足的魅力。再加上羽翼漸豐的菜鳥物流體系,阿里和銀泰引領零售業的未來也不是沒可能。
不過,其他電商企業也在悉心布局。在移動支付鏖戰中,電商寡頭短兵相接,擁抱移動互聯網大勢難擋,懵懂的傳統零售企業觀望移動互聯網的風向。面對電商寡頭的示好,傳統零售企業暗自盤算著“經濟賬”,此前部分企業已經各自站隊。真正的線上線下融合,需要打通營銷、支付和商品體系。其中,最難攻堅的是打通商品體系環節。
阿里和銀泰從某種意義來說都是“地產商”。在百貨的聯營機制下,銀泰無需進行商品管理,大可坐地收租;阿里平臺收納商戶,創造流量。二者要實現商品管理,要走的路還很長。
傳統零售企業的會員、數據是其對抗電商的利器,曾經相對弱勢的傳統零售企業在其固有商業價值凸顯的時候,自然會伺機反攻,阿里想要從傳統零售企業手中獲取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源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即使阿里成功打造了新模式,日后的復制也面臨難題。
另外,來自既得利益團體抵制的力量不容小覷。雖然渠道呈現扁平化趨勢,線下品牌經銷商代理商還是有足夠的話語權,商業格局并非朝夕就能被顛覆。
線上巨頭遇到發展瓶頸,連接線下開拓新的生存空間,而線下的資源以及經營經驗都是日積月累積攢的,電商平臺如何吸納傳統零售企業,乃至在這樣的轉折點上傳統零售企業如何把握時機擺脫不利地位,或許只是短暫的一場激戰。
變革當口,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