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內的太陽鏡品牌競爭和層次都大大的進步了一個臺階,從展會和日常的品牌展示痕跡上可以看,太陽鏡品牌們在逐步豐滿品牌推廣手段的同時,各自選擇、轉變的品牌道路各有不同,可以看到有從請普通外模轉變為請大牌頂級明星代言,有從幾年來一直強調奢華風格或者曖昧風味的轉變為貼近實際生活的場景描述,還有的從跟風狀態轉變為按照對消費者教育和進入消費者心智中軌道進行選擇相應的行業高度品牌推廣方法,這一切都是有利于助推自身品牌在同行業中的地位,也是在做推動整個行業發展有益的事情。
那么在太陽鏡行業品牌年代里,除了這些做品牌必須的外延手法,多渠道創造與社會、消費者溝通品牌內涵,文化述求、努力樹立自己太陽鏡品牌文化在社會和消費者心智中地位,文化等等品牌的運用手段外,在這個關鍵的階段,努力塑造品牌的太陽鏡品牌商要注意一點,特別是社會消費者要更加認清,品牌的所有基礎是建立在人們對一個企業和產品、售后、文化價值的評價和認知,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產品的品質是處于支撐品牌建立的核心位置。
經過對太陽鏡、眼鏡行業深入了解和推動太陽鏡走品牌化道路的實際工作中,也有機會接觸了一些太陽鏡、眼鏡的品牌商、生產商,在這個太陽鏡品質問題上,成熟的企業和不成熟的企業各有不同做法,比如筆者接觸到了最早把太陽鏡、眼鏡商品帶到大陸的一家生產太陽鏡、眼鏡外商生產企業,在商品銷售上,大部分的商品用于出口外貿業務,對在國內進行太陽鏡品牌建設考量上,基于太陽鏡行業渠道通路的某些問題一直未進行大規模銷售和品牌塑造,但是這家企業在太陽鏡眼鏡生產上有著嚴格的生產標準、并且擁有多項的太陽鏡、眼鏡整體研發技術能力;相反的,有些在太陽鏡品牌塑造過程中,完全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不是不提倡OEM和ODM,關鍵要有核心技術和嚴格的品質控制)更沒有自己核心的產品知識產權,只是在新一季商品開發前,憑借著在這個行業的人脈和局部區域有集中生產太陽鏡眼鏡的加工優勢,把全年度的預計銷售量找幾家生產者分別下單生產,至于太陽鏡款式的設計更完全是交給生產者進行整體設計生產(或者參考設計生產),即進行貼牌生產,商品進倉時,對款式而言、對生產出來商品的工藝質量而言還相對好控制,對太陽鏡眼鏡的關鍵鏡片更不用說有嚴格的品檢制度,整體說商品的品質管理一直是出于最原始的初級階段(有的品牌也曾經在某些針對消費者的網絡銷售平臺上出現過接近10%的品質問題退貨率),試想這樣的太陽鏡品牌再好,知名度在高,在品質把控上還是會傷及無辜的消費者、最后傷及到一手建立起來的品牌。
品牌年代,自身有完善、自主的商品生產能力、嚴格生產標準、系統品檢制度的太陽鏡品質更可以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