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全國2600萬家企業規模,每年3000億元的管理培訓市場份額,但年度營業額在億元以上的培訓公司卻是鳳毛麟角。
企業進入門檻低,大多數屬于手工作坊式運作模式,僅靠某一兩個方面如師資、代理課程的資源包打天下,在這種管理培訓領域的現狀下,行業內企業同質化嚴重、核心競爭能力低下,難以形成大的企業品牌,企業被逐步邊緣化。
針對這種現狀,行業內各機構積極創新,或自發形成聯盟、或快速收購和兼并、或高度整合校內資源……以求解決問題的發展之道。
小公司 業務難以為繼 欲以聯盟求發展
“我們每天要接十來個推銷培訓課程的電話、傳真,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公司。”說到這一點,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培訓經理劉女士很是無奈。“有時候很滑稽的是,兩個不同的公司竟然推銷的是同一個講師的培訓課程,還都說是機構自己獨家的培訓師。一看就是個皮包公司,有這種情況的我們當時就會拒絕。”這確實就是管理培訓行業的現狀,小公司如此發展業務將會難以為繼。
“我們正在嘗試以培訓聯盟的方式去爭取大企業的訂單。”來自北京樂惠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俊義做過了一些嘗試,“我們有幾家做不同內容培訓項目的公司,結成了一個戰略聯盟,一起去參與一些大中型企業的競標,已經初見成效”。對于這一類的培訓公司,需要差異化比較明顯,而且一定要有相對核心的資源,以契約的方式確定好合作機制模式。“不排除未來我們幾家公司之間相互持股,從產權上建立內在聯系,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我們就會充分共享客戶、課程等資源,形成‘指頭攥成拳頭’打天下的局面。”
跟企業關系密切、為企業提供培訓需求的行業協會,對聯盟模式也表示極大的認同,中國鋼協職業培訓中心副主任魯啟峰還表示,不僅是培訓企業,甚至像協會這類組織,都在尋求聯盟的協作模式。
魯啟峰認為,每年培訓機構要安排很多項目,如果每個項目都從“零”開始,從課程設置到師資安排,再到課程管理,則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完成。采取合作的形式,既節省人力、物力,又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
鋼協培訓中心會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向合作培訓機構提出相關培訓主題,如:企業面對金融危機應該如何去面對?而培訓大綱、課程設置、師資選擇等內容則由合作機構完成,同時,合作機構要對企業的“診斷”提出實際有用的方案。在培訓過程中,鋼協將參與全程監控,了解企業在學習過程中的效果如何,以便及時調整以后課程內容。
實力機構
加強行業收購與兼并
北京盛景網聯培訓集團,號稱要創辦“經濟型”管理培訓機構,于今年初率先在全國20個城市推出MINI-MBA和MINI-EMBA課程,這是一款面向國內中小企業主的課程。首席執行官彭志強先生一直將“框架傳媒”的發展模式作為榜樣進行研究和效仿。“我們將加快收購培訓公司的步伐。”彭志強說。
按照他的目標,在2010年上市之前,盛景網聯將收購業界5至8家實力公司,用以拓展其在全國的培訓業務。在收購之外,盛景網聯還在大力發展加盟商。到2009年時,除了在10個城市進行直營外,還將在其他50個城市,建立加盟商的網點。所有這些發展的考慮與設計,都是為了快速建立成熟渠道,增加公司的銷售額,增強企業實力。
行業快馬
危機之中尋求發展機遇快速入市
北京萬學教育集團是培訓業界的一匹快馬,公司2006年成立,2007年銷售額就達到一億元,今年2月獲得了紅杉資本和聯想控股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這讓雄心勃勃的萬學人如虎添翼,對進入高端人群管理培訓領域躍躍欲試。
萬學集團CEO辦公室主任姜勇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理培訓領域市場發展空間實在是很大,對我們來說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雖然我們目前還是以研究生和公務員考試培訓為主,但是我們將會擇機進入高端管理培訓領域”。但他也承認,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管理培訓市場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危險之中蘊藏機遇,小公司該倒閉的就倒閉了,對萬學來說,這也許會是我們進入高端管理培訓領域的好時機,只不過時間早晚而已。”
業內專家分析,以萬學教育集團現有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來說,一旦看準時機進入,將會對業界產生巨大的沖擊力。
院校
資源協作基礎上提供整體服務
高等院校一直是管理培訓領域的生力軍,擁有豐富的師資與課程資源。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副院長袁開紅,她認為:“以目前培訓自有資源的現狀,很難以獨自的資源與能力,滿足大的機構客戶對于人才培養和內部培訓的全面需求。”正是基于這一考慮,培訓學院一直只專注于高端市場,面向大中型企業及政府機構提供高端管理培訓服務,但同時也流失了一些中基層管理培訓以及其他衍生服務項目的機會,造成客戶資源上的浪費。
所幸的是,培訓學院很快創建了一種校內資源整合與協作機制,充分地利用了中國人民大學在商學院、金融學院、外語學院、勞動與人事等學院的資源,“采用人才培養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不僅包括管理培訓,還包括企業發展課題研究、管理咨詢、畢業生招聘等服務與合作內容,所有服務均采用模塊化設計,分發給內部合作機構,最后由培訓學院根據客戶需求進行整合規劃、設計,最終給客戶提供一攬子的服務”。這種模式在推向市場后,立即得到了一些企業集團和政府機構的歡迎,今年,學院已經承接了數家大型企業的人才培養戰略合作服務項目。袁開紅認為,“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協作,事實證明是很好的共贏發展模式,我們將繼續擴大這種協作范圍,選擇并吸納校外,甚至國外的強勢資源機構加入,形成優勢互補的資源協作體,共同發揮整體協同優勢”。
技術公司
創新技術助力培訓服務模式升級
近年由于師資課酬不斷攀升、客戶需求不斷提高,管理培訓服務機構的成本高企不下,加之行業進入門檻低,低價競爭者日眾,大部分的管理培訓機構的利潤空間被迫壓縮。如何運用創新的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產品形態,成為培訓機構一直關注的焦點問題。網絡培訓(e-learning)近年來被不少培訓機構運用,然而卻一直叫好不叫座。網站設計復雜、欄目繁雜、操作不夠簡便、學習應用缺乏人性化等均是造成教育培訓機構花費巨大卻收效甚微的原因。現在,一種整合了多種新鮮技術的模式開始在教育培訓領域應用,將有效解決教育培訓機構的困擾。
日前,記者親自體驗了一下這種基于網絡與IT技術的全新的“虛擬校園”教學服務平臺。如同網絡游戲般仿真而易于操作,在“虛擬校園”系統中,記者扮演了一名初到中國人民大學進行學習的學生,自由“行走”于校園各個角落,參觀學校的各項建筑設施,同時可以與周邊的“同學”或“老師”隨意交流。進入虛擬教室,記者可以隨意點擊課程目錄進行輕松在線學習。
研發該系統的北京寬惠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苗卓君表示,此次做“虛擬校園”的目的,就是要更簡便、更人性化地推動網絡培訓。“虛擬校園”整合了互動聊天系統與網絡學習系統——“i動學院”。 “i動學院”是一款經濟型網絡學習系統,價格大大低于市場上動輒數十萬的網絡學習平臺產品,更容易被廣大教育培訓機構接受。
“‘虛擬校園’、‘i動學院’,以及電子化辦公系統、內部業務系統最終都被整合在一個叫‘i學通’的小界面里,形成一個互聯協同、功能整合、使用簡捷的工作學習系統。”苗卓君介紹。記者在針對人大培訓學院制作的“人大i學通”上看到,“i學通”安裝在電腦桌面上,開機登錄即彈出一個小界面。界面上的按鈕鏈接著不同的功能,包括學院新聞動態、學友網絡、學習協作區、視頻課堂、網絡學院、網絡傳真、虛擬校園等。“i學通”是一個基于即時通訊平臺,整合了虛擬現實、網絡學習、電子化辦公等多種功能的整體系統,讓學習者能夠更加簡便、更有趣味地學習,使教育培訓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得到大大滿足。
“‘虛擬校園’將成為教育培訓機構的第二校園,大大擴大學校的外延。”與該公司合作的人大培訓學院有關老師表示。據了解,該院已開始把“i學通”應用到日常招生與教學服務工作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政府部門
創建良好的培訓生態系統
11月14日開始,為期3天的“第四屆中國培訓發展論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幕。“中國培訓發展論壇”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聯合國內22家行業協會,于2005年舉辦,是教育培訓業界的年度盛會。論壇開幕前夕,記者采訪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李一揚處長。
“長期以來,培訓行業處于散、小、亂、弱的狀態,聯合協作、整合集聚效應一直未能體現,這勢必對培訓行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李一揚顯然已經關注這個問題很久,“這就需要創建一個包括研究、技術、服務、融資等各個方面參與的培訓行業生態圈,形成資源整合、協同合作的全新生態系統,在行業逐步規范的過程中解決行業持續發展、提升的問題”。
“這個生態系統應由政府有關機構、行業組織、高等院校、培訓服務機構、培訓技術供應商、教育培訓投資機構等不同機構共同構成。大家在這個生態系統內,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搭建發展平臺,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形成良性的交流合作模式。”
---------------------------------------------------
管理培訓www.mpei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