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到底誰走得對?
目前,關于“國美、蘇寧誰的方向正確”的討論是個熱點,單從數字上看,蘇寧沒有國美的好看。但如果負責任地來看,當下這些數據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首先,從歷史來看。2012年是國美歷史大倒退的一年,2013年國美全年營收仍然沒有超過2011年的峰值。所以說,國美2013年的贏利并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而蘇寧每年都在增長。現在蘇寧與國美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產生差異的核心是品類的跨度。國美仍然在做以大家電為核心的品類專營路線,而蘇寧邁上了全品類拓展的路線。所以說,國美屬于重大衰退后的回升期,而蘇寧屬于調整導致的增長緩慢期。
國美如今所走的道路,是單品類零售的矩陣路線。而這條路的走法,三板斧就可以說清楚。
1.最低成本獲取客流,門店的矩陣布局。首先,國美直接砍掉大部分低效的門店。剩余的非自營低效門店,國美直接進行出租,分攤成本。其次,國美與百貨公司、ShoppingMall協商開店中店,充分利用別人的客流為自己進行引導。對于零售,線上線下是一樣的,其本質就是流量。復合式的渠道矩陣,就是哪里有客人就開到哪里。這個跟國美把店開到當當、天貓是一個意思。
2.優化采購供應鏈。如今的市和場是分離的,以前在哪看在哪買,而如今是體驗完后網上下單。大家電有配送優勢,但手機呢?數碼相機呢?相當多帶來利潤的品類用不到售后跟配送。服務員的態度還無法決定是否購買,所以價格就變成唯一的法寶。而總采購量擺在那里,價格戰并不是不賺錢,只是把以前可以賺到的錢吐出來,要開始賺辛苦錢了。
3.提高庫存周轉力,擁有更多的正向現金流。以國美一年幾百億元的銷售額,想賺錢是非常容易的。在這個基礎上,變出錢很容易,變不出來很恥辱。剩下就是“擰毛巾”,降低損耗等,比如在互聯網上減少了盲目的投放,砍掉些當初盲目開的實體大店,更聰明地去降低流量成本。
而蘇寧要做的是摘掉“蘇寧電器”的帽子,做全品類拓展。國美當年自殘后,蘇寧已經是行業霸主。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蘇寧面臨著很大的發展壓力,壓力的源頭就是單一品類銷售的天花板。蘇寧如果成功擴展,將從“插件型”公司轉變為“平臺型”公司。蘇寧以更大體量為目標,進行的一切資本投入,都是正常的。關于營收減緩這件事,是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蘇寧能不能轉型成功,猶未可知。不過我的建議是:首先,未來蘇寧一定要與京東等進行品類錯配,增加更多需要線下體驗的產品;其次,突出其線下的品牌跟店鋪資源的優勢。一定要增加線下店的優勢,到店是核心價值手段,網絡只是更完善服務的方式。
國美要的是現在,封鎖了自己的成長空間。而蘇寧博的是未來,但成本太大。如果彼此現在所走的路線可以走通,那么兩家未來將不再是競爭對手,因為商業模型的本質變了。國美需要的僅僅是做好品類的專營,而蘇寧需要的是全面的變革,甚至要動他線下的實體店。起碼3年后,才是見分曉的時候。不過重要的一點,就是蘇寧邁出了嘗試的第一步。(張鷹)
- 該帖于 2014-6-13 10:1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