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一家叫“那些年”的餐廳被傳得很火。因為和傳統的餐廳不同,這家新開不久的店采用App點餐和收銀,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嘗新。
帶著好奇,記者前往位于莫干山路的“那些年”餐廳,現場體驗了一番。原來,餐廳把顧客所需要的就餐行為方式都納入到一個名為“二維火”的App系統中,于是顧客可以在幾乎不用服務員的情況下完成整個就餐過程。
這種O2O的餐廳管理方式不僅簡化了就餐行為,提高了翻桌率,還為餐廳節省了一大筆人工成本。那么,這是否會成為未來餐廳的一種經營模式?餐飲界的大佬們又是如何看待它呢?
沒服務員 沒菜單
一鍵支付 手機App點餐夠霸氣受歡迎
橙色的燈光與落地的玻璃窗交相輝映,這家餐廳的風格定位是懷舊式,和餐廳名字“那些年”相得益彰。記者落座后發現,店內除了收銀員外,只有零星幾個服務員在來回端菜、倒茶水。和其他相似規模的餐廳相比,這的服務員較少,只有六七位,餐廳的氛圍也因很少有人來回走動而感覺較為安靜。
回顧四周,鄰邊的幾桌客人,或在用手機觀看菜譜點菜,或在用手機掃桌角上的二維碼。打開手機上的App,便可以開始點餐。菜單上的菜品都有明確的分類和圖片,相對于紙質打鉤的點餐方法,這樣的方式顯得更為直觀。盡管菜單上也有名字較為奇特的菜名,但是通過手機App上的圖片展示,對于菜品內容的了解比紙質菜單來得清晰。
點完菜后,在App上會有提交菜單的按鈕,用手機掃描桌角上的二維碼便可以提交成功。提交菜單后,前臺會有“叮”的一聲響,便有前臺服務員前去查看,經過前臺的審核后就可以正式提交。App菜單上也會顯示明確的價錢統計。
此外,餐廳也提供紙質的菜單,以便不適應手機點菜的客人點餐。
十五分鐘后第一道菜便上了桌, App的已點菜單上,已經上的菜會被標注。記者在就餐期間又添了一道菜,通過加菜的指令通過手機App發送至前臺。不一會兒,已點菜單上便增加了剛剛添加的菜品。
其間需要紙巾和加水服務,也是通過手機App將需求發送到前臺,而后服務員過來提供紙巾和加水服務。對于這一點,不用像別的餐廳一樣,遍地去尋找服務員,中間也省去了一些麻煩的環節,體驗還真是不錯。
這樣的便捷就餐方式,讓顧客們有了好感。記者和鄰桌的顧客攀談起來,肖先生是附近企業的員工,他說自己已經是這里的常客了。“現在出門吃飯都習慣性地玩手機,我們都不需要服務員,他們只要過來端個菜就好了,真挺方便的。”肖先生說。
O2O:全稱Online To Offline,就是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現實的商店中去:在線支付線下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
餐廳O2O模式一箭“三”雕
顧客 服務員 餐廳三方有利
夏冰是“那些年”餐廳的老板,已經從事餐飲行業好多年了。從早期和大眾點評合作,到后來做團購,折騰一圈后,他發現餐飲行業的互聯網營銷就是要讓顧客在消費的過程中有更好的個性化參與體驗。“現在餐廳也在努力和支付寶談合作,希望能夠給顧客帶來更便捷的消費體驗。”夏冰說。
以前顧客的就餐模式是:搜餐廳電話,打電話預約,到店喊服務員點菜,吃完喊服務員買單。新型的就餐模式則是打開手機App,預訂就餐日期,到點翻手機菜單,一鍵下單,吃完一鍵買單。“現在來店里吃飯的都是附近居民和上班族,年輕人都愿意下載App,領取會員卡進行充值,并且通過App進行點菜、叫外賣,他們也習慣了這一方式。”夏冰說,顧客通過體驗App點餐和收銀等新型就餐模式,消費習慣也能隨之慢慢改變。
除了更加方便顧客外,這種模式也簡化了服務員的工作流程。在傳統的餐廳中,服務員需要站在桌旁等顧客下單,而一桌客人往往需要將菜單瀏覽一遍之后才會開始點菜,有時候顧客之間意見不統一還要討論一番。當顧客點完菜后服務員要打印單子,并把單子送到廚房和吧臺。一般情況,每個服務員至少要負責4桌客人,如果這4桌客人同時點菜、催菜、倒茶水等,這個服務員就需要不停地來回跑。
“在使用這個App的點菜方式后,很多過程顧客可以‘自助’完成。服務員不用等在桌子旁,只要在吧臺等著接單即可。下單后,單子可以自動在廚房的設備上打印。而倒茶水等其他服務需求,服務員在吧臺可以直接收到信號,而不用先走到客人桌旁去詢問。”夏冰說,這樣省去了很多服務員的工作,餐廳的用人成本也就降低了。
據夏冰介紹,一家800平方米左右的餐廳需要約10個服務員,而每個服務員的月工資基本在2500元至3000元之間。而自從使用這種App的點菜以及付款方式開始,“那些年”餐廳服務員人數相對從前降低了三分之一,每個月能節省一兩萬元的用工成本。
此外,顧客點餐時間和餐廳收銀時間減少,餐廳的翻桌率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統計,夏冰表示在用餐高峰期,一張桌子相對以前能夠多翻三桌左右。
App點餐普及率還不高
業內人士:餐飲O2O需完善
“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制客戶,只有這樣,餐廳才能完成個性化的線上線下體驗,才能有生命力,這也是O2O經營模式存在的意義。”夏冰說。關于“互聯網思維”的概念解釋現在已經不新鮮了,而“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的營銷模式卻已經開始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陣風,尤其是“高成本、低利潤”的餐飲App點餐形式讓不少新潮餐飲商開始擁抱互聯網。
而在餐飲O2O經營模式火熱的今天,能夠真正改變客人線下體驗消費方式,是一件很接地氣的事情。因此,除了“那些年”,杭州也有其他餐廳開始試水O2O模式。
熱意創意餐廳的老板笑笑一直都是走在潮流的前線,他們家的餐廳也在用這一套App軟件。“這種經營的方式很符合年輕人個性化的體驗,這會是未來餐廳經營的一種趨勢。但是,還有許多地方是不完善的,包括大環境的WiFi信號鋪設,以及在客戶群體內的普及率等。”笑笑說。
的確,餐飲App還有諸多不足之處,O2O的模式還有待完善。外婆家的副總經理裘曉華表示,這種模式是否可行還要通過長期的試驗和數據分析。如果最后調研顯示確實可以便利顧客用餐,減少人力成本,那么以后外婆家也會考慮使用。
趙杰曾經是杭州某知名餐廳的經理,他們店是“二維火”最初的用戶。“因為這類App在許多細節方面的設計還不夠完善,所以餐廳O2O經營管理方式現在進行推廣還比較困難。”趙杰坦言,由于這類軟件本身對于網絡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在有包廂的餐廳,WiFi在包廂內的完美覆蓋還是不現實的。
此外,這類軟件在需要涉及做法、忌口、斤數等細節內容時,便顯得捉襟見肘,常常會讓結賬款數出錯。“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僅不如傳統方式來得便捷,還會讓顧客感到不愉快。這樣的點餐模式隨著實踐應該更加完善。”趙杰說。
(青年時報 記者 沈嬌麗 實習記者 陶朝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