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內地的便利店都在虧損?如何看待 7-11 和全家的關店潮?
Q1:中國內地的便利店是都在虧損嗎?
不能說便利店都在虧損,但是就品牌來講很有一部分在虧損(不是說店)。
主要虧損的區別是在管理費用上,說白了就是店鋪負擔不了總部的費用。
總部這么多人,財務、采購、展店,每月都要發工資、辦公費用是很大一筆錢。這筆錢就叫總部管理費用。
盈利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
比如美宜佳。加盟化、二線城市便宜的租金。生意也復雜,就一直開下去了。
比如一些無良加盟品牌。不過開不了多久牌子就倒了,老板換個牌子重新再來。
比如全家。店鋪營業額很高,單店能賺錢。
但是店數還不夠多,分母一小,每個店平攤上總部費用就還是虧損。
比如上海 7-11。雖然有些店鋪賺錢,但部分店虧損,總體還是虧。攤上總部費用虧的更多。
實際上只要店鋪能持續賺錢,在生意上就都還算良性循環,只要店數能夠上去,最后總部費用還是能夠 cover 的。
所以在這兒主要說店鋪為什么會虧,主要就是以下三個原因。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
比如好德、可的
因為這些便利店在幫上海地區解決下崗再就業人群。因為有個維穩行為,國家給優惠不是一星半點——負擔了大部分的房租(固定成本的大頭)。但這不可能永遠存在,四零五零人員退休了應該就得不到這份優惠了(說不定)。
Q2:關店潮
首先先問是不是,上海 7-11、全家關店潮存在嗎?
至少 2013 年是存在的(本問題提問的時間)。具體數據欠奉,每個品牌在 10 家店以上。
總體原因:
由④想轉③,或者由③想轉①,把沒希望盈利的店全關掉,認賠認沉沒成本,總結教訓下次再來。
直接原因:
來源:知乎日報
便利店這個行業競爭有點頭痛的就是:入手門檻低,要求也低。可以說你只要有點本錢,找到門面就能開。
第一,中國在1980-2000年這個商業高速彭脹的年代讓零售神話了,認為只要開店就能掙錢。這就造成很多人有點原始積累后就想自己做老板而開店,你們只統計大型連鎖和有名的便利店關多少家,豈不知有點辛苦攢了10來年工資的新手開店倒了不知多少家,他們也只能認命。他們開店速度快,關得也快,但問題是總有一些人不停的在這方面投資,讓你與不同人打車輪戰,能守住陣地你也得脫層毛利出來。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是在競爭中死去的。
(這一點個人認為:連鎖便利店趕快把商品優勢拉出來,自有產品主攻毛利,市場產品主攻人氣。讓便利店這個門檻變高,不是隨便拿個10來萬就敢開。)
第二,人工成本與服務。其實兩者可以說是一體的,現在大家都知道人工費用一直在不斷上升,是除了房租外第二固定費用。一個便利店到底多少人能做好?這個問題相信沒人能答出來。100平,也有夫妻(加點親朋穿插幫忙)檔能守好的,也有7個人守的,但效果可能還不如夫妻倆打理的。夫妻是以主人翁態度對待門店,而7人是以流浪人心態對待門店。現在我們就要回歸怎么才能讓店員以主人翁態對待門店是關健了。
(個人認為:怎么把店員利益與店內銷售掛鉤是關健,其實這方面有很多連鎖都采取任務制,達標有獎金,但效果并不好,覺得主要是執行問題。有一部分是店內生意好,當店員第一次把任務完成后,第二次排任務時就猛的加一大截.例:第一月任務30萬,而店員努力做到了35萬,那第二次排任務時大部分都是高于35萬的,有可能一下提到38萬都有,你說這種機制店員怎么有動力?另有一部分是由于競爭店內生意不好,當店員累死累活的和對手肉搏,但這是近身戰,肯定會影響銷售,會造成達不了標,這時管理層還一個勁的和店內講任務怎么沒達標的費話是很傷人心的。
店員的工作態度永遠是管理層研究目標!)
2014-08-18 16:54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