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學習或工作之余,學習一門愛好,繪畫、吉他、游泳、外語或者烹飪,我想開一個微信公眾賬號;我想給雜志專欄投稿;我想自己做一些小生意;我想對這個居住了很多年的城市來一次深度主題游……”
你的內心是否曾經涌現過類似的聲音。那么,首先恭喜你,你沒有“習以為常”當下的生活,對生活仍有追求,渴望生活更豐富多彩,自我更豐富、完整。可是,這些聲音,有多少已被你實現,有多少就這樣虛呼飄渺地逝去,只偶爾在你想起它的時候,閃回心頭,接著又飄忽不見?
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就屬于典型的前者,“內心聲音很多,把它實現,做到的卻很少。”
從正反兩個經驗出發,我發現那些我沒做到的有,“我想好好寫一篇書評,我想給雜志專欄投稿,我想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而那些我經常能做到的事情有,“每天會主動把家里的碗給洗了,每天堅持鍛煉、運動……”。
回顧這些經驗,我發現,那些我做到的,并已經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的事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不需要多少思維,只需要機械的勞動,就可以讓你看到成果的事,比如洗碗。另一種是“過程型”堅持的事情,認為只要做了就是已實現,而不是在乎結果有多好,比如每天跑步。
我發現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這兩種事情,其實是非常低層次,以及對個人提升有很大隱患的。機械性勞動,給了我每天的生活一種虛幻的充實感,但它其實對人的智力、精神的提升并無裨益;“過程性”堅持,不在乎結果的產出,讓我總是停留在達成一件事的初級水平,就像我會一點游泳、會一點舞蹈、會一點音樂,但也都僅限于“會一點兒”。
而對于那些我沒做到的“我想運營微信公眾賬號,我想給雜志投稿……”,都是以“我想干這,我想干那……”的句式開頭,所表達的只是一個個眾多“欲望的結果”,而從來沒有過細致的謀劃與實施。也就是說,我憧憬的是“不勞而獲”,即跳過所有需要精神智力、勞力以及其他付出,而直接得到一個結果。
可有時候我也會納悶,為了寫好一篇文章,給雜志投稿,為了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賬號,我也想了,思考了。可是,我是真的思考了嗎?是為了一個結果,制定了詳細的時間計劃表,步驟實施表,做了調研,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方案的那種思考嗎?還是僅僅憑感覺和經驗,呆坐在電腦前,僅憑大腦在那里對每個想要的結果在泛泛的空想。
我曾經以為自己,執行力的缺失在于自己想得過多。現在才發現,執行力不夠是自己根本就沒有在思考,或我稱之為想得根本配不上“思考”二字。
“謀定而后動”,要做出一個行動,意味著你已經參照現實,通過觀察、權衡、比較得出一個結論與思考的方案和完成行動具體的時間表,而這我沒做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你有一個想法,結論或者行動方案,是否通過現實的實踐、試驗,在別人的評價與其現實效果中,比對自己完成的效果是怎樣的。
雖然將想法與行動接受他人的檢驗,意味著我們的觀念可能被推翻,我們先前的知識可能失效,但我們所有的成果,不都是憑借自己的創造,為他人提供專業化的產品與服務,與他人發生聯系嗎。而這一點,我也沒做到。
沒有經過細致的思考,沒有明確完善的行動方案,其后果是,我往往通過匆忙而又慌亂的行動,去尋找出口,結果卻是恰恰適得其反。在莽撞行動之后,耗費精力卻一無所獲。
對于那些和我一樣,有很多想法,卻缺乏付諸行動,導致想法完成度很低的朋友,“期待不勞而獲;匆匆行動,太過急切要一個或很多結果,卻缺乏細致謹慎的思考與謀劃;害怕被評價,害怕自己的觀點失效或錯誤,而拒絕他人的意見。”這些可能都是我們都需要去克服的心理障礙與思維誤區,畢竟,得到并沒那么輕松與簡單。
作者: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