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特定的文化氛圍、社會環境、消費習慣下,都會產生一些固有的認知(知識),比如我們都知道孝順是對的、誠信是好的、有機的是健康的、水果能補充維生素等等。
對于企業而言,這些固有的認知就是一把免費的武器,而且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和滲透能力。當然,這個武器是你和競爭對手都共同擁有的,關鍵在于誰懂得用、誰用得更好。
如果能夠借力打力、利用消費者的傳統和固有認知,那么品牌在宣傳上便能夠順水推舟,訴求上也能行云流水。
案例一:“娃哈哈營養快線,水果加牛奶,營養一加一”。水果是好東西、牛奶是好東西,那么這個營養快線一定是好東西。營養快線在產品利益點訴求上借助傳統認知,實現1 1大于2的效果。
案例二:“我喜歡水果,我喜歡蛋糕,我喜歡好彩頭水果蛋糕”。道理同營養快線如出一轍,不得不嘆服福建人的拷貝和微創新能力。
案例三:“保護小臉,有全新強生營養牛奶霜,新鮮大米,融入牛奶,帶來3倍多種滋養,小臉不干,強生營養牛奶霜”。幾乎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宣傳牛奶霜有多好,消費者自然會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對號入座。
案例四:“我不愛香蕉,我不愛牛奶,但我們都愛旺旺香蕉牛奶”。這算是一個無節操廣告,但是從訴求邏輯上值得肯定,利用消費者固有認知的疊加,將“香蕉”、“牛奶”的愛好者一網打盡。
中國武術崇尚“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對于品牌營銷同樣如此。林友清認為,在品牌命名、品類定位、廣告訴求和營銷推廣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消費者已有的、深信不疑的認知,則便能夠很快的攻破其心理防線;與此相反的是,試圖修正消費者固有認知或者違背消費者固有認知,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 該帖于 2014-9-9 10:0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