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商品流通發展史,有四次重大變革。第一次是貨幣的發明,實現了買與賣的分離,便利了交換,擴大了流通。第二次是專業商人的出現,拓寬了流通地域,衍生出批發交易、期貨交易、代理交易等不同的商業模式。第三次是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用卡和互聯網的出現,信用卡的廣泛使用正在逐步替代傳統意義上的“紙幣”,互聯網則代替傳統意義上“商人”所承擔的商流的功能,物流則由“自提制”轉變為“送貨制”。第四次是移動終端的普及改變著購物方式,并為商家精準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了技術條件。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為5.8億臺,同比增長60.3%,互聯網使用設備70%為手機,移動購物用戶數已達7800萬戶。由于互聯網、移動網、社交網三網合一,消費者活動可以被量化,由此生產的信息一旦被深度挖掘利用,將實現商業的精準營銷。
從商品流通的四次變革可見,商業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流通效率。貨幣交換取代物物交換極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信用卡支付替代現金支付更是交易效率的提升,而互聯網如果沒有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就絕對不可能發展到當今的規模。所以,無論從歷史還是當下來看,效率永遠是商業價值的最根本的體現。缺乏效率的商業組織或商業活動,在有序競爭的環境下,最終必然會被淘汰。但中國的市場情況比較復雜,低效率的組織與活動,常常被允許長期存在,因而市場規則被扭曲,流通效率長期難以有根本性的提升。如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制度,不僅養了一大批“懶漢”企業,而且也直接損害著納稅人的利益,與其公開“三公消費”,還不如公開“補貼清單”,這些補貼直接源于公民的納稅,應該由人大決定,任何單位與領導,都無權隨意使用公民的納稅。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改變得越早,中國會發展得越好。
二是用戶滿意度。從商業終端市場如零售業來看,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在改善用戶與商家的關系,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如百貨公司實施明碼標價徹底改變了傳統小商人討價還價的惡習,使商業活動變得更透明,交易過程更便捷,消費者更放心。但如今,傳統的“小百貨”雖然已經被富麗堂皇的購物中心所取代,但討價還價的傳統惡習仍然沿襲至今。這怎么能體現商業的價值呢?!所以,最根本的并不是有沒有網絡沖擊的問題,而是自身的態度問題!超市等零售業態的出現滿足了消費者對生鮮食品的需求,但如今的超市還做不過傳統的菜市場,這也就難怪如上海市政府那樣要大力推廣“標準化菜場”此類的傳統商業模式。但政府官員似乎也沒有多考慮長遠的發展,如果有一天沒有人愿意擺攤賣菜了,上海的吃飯問題由誰來解決?!但這恰恰是一個在不遠的將來必將會發生的事實。所以,我們不主張上海大力發展標準化菜場,而應該推廣生鮮超市或網絡直供。便利店滿足的是消費者對即食商品的快捷需求,所以,這種業態即使在網購快速發展的今天也越來越有生命力,甚至發展成為網絡購物的一個服務站,于是,便利店轉型為便利站。網購不僅便捷與便宜,更讓消費者尋到了一條報復傳統零售的捷徑,所以,盡管網店也存在不少瑕疵,但與實體店的不良行為相比,很多消費者更愿意接受網購方式。
三是公益效應。除效率與滿意度以外,商業價值還體現在“公益效應”上。這是一個具有廣泛內涵的議題。如便利店遍布城市各個角落,24小時全天候營業,實際上也是社會安全的一種保障。有些公司預言未來有一半實體零售店會倒閉,我覺得如果真的如此,那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商店倒閉以后這些鋪面干什么?城市的夜景還會那么輝煌?!批發造就城市,零售服務城市,這就是商業的公益效應。從更深層面來探索,商業尤其是批發業(大型連鎖企業其實是批零一體化商業組織),對促進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如農產品(10.94, 0.14, 1.30%)批發市場可以引導農民實施規模化生產,并發揮控制食品安全的功能。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把商業尤其是零售業看作完全競爭的行業,一方面采取國有商業方式試圖把握對市場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又對市場監管缺乏應對之道與實施之術,領導不重視,基層不得力,公益性市場問題頻發,消費者“談食變色”!所以,重提商業的“社會效應”很有必要,這是一項很基礎的民生工程。
從商家視角來分析,重塑商業價值,要圍繞顧客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即敬畏顧客、了解顧客、顧客參與。
其實,商業的生命源于顧客,所以,要敬畏顧客!這一條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如富基融通顏艷春在《第三次零售革命》一書中所說—消費者就像一座發射臺!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射自己開心的或不開心的感受,買還是不買?他們一念之間的選擇,最終決定著眾多商家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雖然卑微卻是實實在在的鏈接、評價與轉發,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最終匯集成清澈的汪洋大海,促使供需雙方的信息更加透明與對稱,使商家“蒙人的機會”越來越少,使顧客“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說傳統商業正在被顛覆,那這便是最關鍵的顛覆元素。
顧客是什么?怎么去透析顧客?從前說顧客是上帝!這是一句壓根兒就錯誤的話!上帝看不見、摸不到,即使用大數據也分析不到上帝!所以,我們不能把顧客當上帝!那顧客到底是什么?顧客首先是人,把人當作人,把顧客當作人!這是了解與透析顧客的基礎。為此需要潛心挖掘,小心觸摸,用心感受,盡心滿足顧客的需求,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以往零售業經營分析以POS數據(即店鋪每日生成的交易明細)為基礎,核心是“單品、單店”數據分析。零售商可以憑借這兩個數據向供應商收取高額的“信息費”。當然,某些業態或公司的數據分析做得比較深入,能結合時間、活動、商圈、氣候等多種變量,進行綜合分析。但這種分析是基于內部的、已經發生的數據,往往與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如今,消費者實現了“信息化”,零售商也有條件去跟蹤消費者正在發生的行蹤,也不像過去那樣僅僅是通過抽樣調查,用因果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得出結論,而是以全部數據作為“樣本”來進行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連顧客也沒有感受到的潛在需求。如2013年阿里平臺上農產品賣家數量多達39.4萬個,淘寶網(含天貓)農產品網上交易同比增加112%,1688平臺的批發平臺,農產品網絡批發同比增長300%。幾乎任何農產品在網上都有售,但數據分析以后發現:堅果類在淘寶上占比最大約為35%,其次是茶飲和營養品;從農產品單品的淘寶銷售量來看,棗子的銷量最大,超過13億元,其次為烏龍茶、普洱茶等,而銷售增幅最大的是蓮藕,其次為龍眼、橙子、李子等水果。紅棗為什么單品排名第一?這是一個包裝、運輸都十分簡單,無需溫控的單品,所以,物流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在所有農產品中幾乎找不到像紅棗那樣男女老少、東南西北、春夏秋冬都可以食用的農產品。這就是紅棗為什么在網上農產品銷售中單品排名第一的原因。通過對顧客購買行為蛛絲馬跡的綜合分析,還可以發現顧客更為隱秘的事實。如美國塔吉特超市通過顧客數據分析部建立的“懷孕預測指數”模型,能夠在孕婦第2個妊娠期就把她們確認出來。這個事例如今已經成為大數據應用的經典例子。
傳統商業模式強調選址,選址,還是選址,現代商業模式則強調參與,參與,還是參與。為什么顧客參與如此重要?那是因為:以移動互聯網為特征的第四次流通變革,實際上是一場“民主運動”,沒有參與就沒有民主,移動互聯網的實質就是人人參與,從眾包到眾籌,從團購到眾購,充分展示著這個發展趨勢。消費者“敢怒而無處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們借助自媒體不僅從敢怒到敢言,而且他們的想法會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產品的設計、開發、制造、定價、銷售等各個環節,最終實現“大規模定制”。
- 該帖于 2014-9-17 9: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