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1400多萬紅包,發展了8萬會員。”昨日,中商集團副總經理王海告訴記者,選在“雙十一”前夕中商APP上線,首批3000萬紅包一周就發了近一半,“為雙十一準備了億元紅包。”
對于8年前中商購物網的失敗,王海坦言,技術變革不能提高線下績效,零售企業只有掌握定價話語權,有特色產品和完整供應鏈,才能做好電商。今后,中商將加大自營自采力度,不排除網絡私人定制可能。
發紅包、玩秒殺、搞限購,本是電商慣用戰術。臨近“雙十一”,本土實體零售企業也玩起了電商戰術。對比去年“雙十一”,今年世貿廣場明確提出“與電商同價pk”,馬年“雙十一”顯然成了實體商家“反擊元年”。
在25日開通的武漢官方首個網購平臺上,記者看到,武商、中百、漢商集團旗下的百貨、超市均“上網”賣貨,工貿、周黑鴨、馬應龍大藥房、小藍鯨、艷陽天等各路商家的秒殺、“一元”“十元”搶購異常火爆。市商務局監控數據顯示,25日當天,武漢網購平臺訪問量就突破50萬人。
“有節靠節,無節造節。”2009年,淘寶天貓等電商成功造節“雙十一”,以“光棍節”之名引發年輕人追捧,此后的5年,“雙十一”戰績節節攀高。本土商家為何選擇在“雙十一”前集體抱團“上網”?業內人士坦言,10—11月原本就是商業淡季,過完十一,圣誕、元旦還早,中間留白多,此時抱團“上網”一呼百應。
去年年底,武商集團投資一億元成立電商公司。武商集團電商公司總經理吳海芳透露,各實體門店均開設電商部門,今年“雙十一”期間,商品直接從實體門店發貨,由招標的快遞公司統一配送,實體店微信與武商網捆綁宣傳。據稱,今年1—4月份武商網總銷量提高了近3倍,網站訪問總量超過98.6萬。預計“雙十一”時,還將創新高。
年銷售額5.3億,穩坐全國化妝品第一的武商廣場,今年也首次網上銷售。武商廣場電商部門負責人伍鋒說,雖然只有三分之一化妝品品牌的單品上線,但每天仍有50多單。
中百集團董事長劉聰表示,線上線下必須差異化,發展實體門店還將是未來主要工作。據悉,今年,中百集團旗下的省內超市門店也全部“上網”,“雙十一”將掀起一個購物高潮。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耿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