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在電商巨頭們繼續在一、二線城市市場廝殺的同時,眼光也開始投向尚待開發的農村市場。
近日,阿里宣布未來投入100億元發展農村電商,蘇寧更是趕在“雙11”前,把各地原有的200家鄉鎮服務點升級為可提供代客下單、最后一公里配送、售后維修、批發銷售等服務的新式鄉村服務站,5年內,計劃擴大到10000家。京東、阿里都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先后與中國郵政合作進入農村市場。
據阿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計,2014年全國農村網上購物市場總量將達1800億元以上,2016年將突破4600億元。
而根據商務部數據,2013年我國農產品的交易總額在4萬億元左右,其中80%是通過傳統市場實現,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總量并不大,這也預示著還存在萬億級潛在市場。
農村網民使用移動終端比例高于城鎮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淘寶農村網上購物占比依然較低,且中間季度波動較為顯著,但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從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漲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
相比農村傳統購物渠道,網上購物具有價格優勢、商品豐富性、便捷性等優勢。這得益于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尤其是互聯網普及率從2008年的11.6%提升到2013年的27.5%,以及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對網上購物模式接受率達84.41%,人均年網上購物消費金額估算在500-2000元。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網上購物比例均高于城鎮網民,其中,20-29歲是農村網民的最大群體,占比為3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8.2%,農村網民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69萬人。更值得電商企業注意的是,在各類上網終端中,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
相對城鎮而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大型超商,而小型便利店商品種類不全,且質量管理滯后,已經難以滿足農村市場消費需求,網絡購物則可以有效填補這方面的市場需求,提升了農村的消費水平。
寬帶、物流滯后制約“雙11”下鄉
長期以來,制約農村網上購物發展的因素也較多。技術上主要包括寬帶設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另外還包括傳統的消費觀念、對網絡購物存在的不信任、產品標準與質量安全問題等。
數據顯示,2013年農村寬帶人口普及率僅為6.3%,低于城鎮12.6個百分點,2013年農村網民網上購物使用率為31.1%,網上支付使用率為25.7%,分別比城鎮低24.1和22.2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農村人口雖多,但很大一部分是未激活用戶。
與此同時,大多數農村年輕人外出求學、打工,留下的老弱婦孺使用網絡的概率并不高。盡管目前外出打工人口出現返鄉就近就業的趨勢,但大多數還是選擇老家所在的縣城而不是農村。此外,更多農村人口的消費觀點依舊偏愛實體店購買,認為其更加可靠方便。
而要成為電商平臺上的商戶,一般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這也間接影響了農村商戶的進駐。
農產品的一個特點是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非常低,這也是農村電商一直難以回避的難題。
從物流角度看,農村人口地域分布相對分散,部分村莊的住戶之間相隔較遠且交通不便。在貨運量不大的情況下,鄉村的物流成本過高。這也直接導致目前各大物流公司在農村均未實現送貨上門業務,多數是選擇送到鎮里快遞點,讓用戶自行上門取貨。
從消費群體的角度看,鄉村中最有網絡消費意愿的中青年群體多數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因其便宜性和可操作性遠高于電腦。但這些人往往不是移動互聯網的深度使用者,不會經常上網刷信息。因此,電商企業很難將城市的營銷模式直接復制到農村。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