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確定行業前景的標準
探討企業的業態品牌前景,首先要確定一個成功的標準,有標尺好說話。不是嚴格的學術角度,大致可以從幾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是市場容量:包括消費者的選擇偏好和價值訴求,和行業的生命周期、競爭對手的分流格局也有一定的關系;
二是看市場和企業的成長性:過去、現在和未來增速,由此會帶來怎樣的財務表現;
三是看企業的運作能力和做法:這是關鍵,有在好市場做死的,也有在壞市場拼出藍海的,有人稱之為紅海中的競爭力,“內向爆炸”。
四是結果導向:銷售規模及利潤結果,沒有網點價值、網絡效應也不賺錢,大致應該算沒有前景吧。
二、具體的分析
(一)便利店有市場容量,但成本和競爭不容樂觀。
關于便利店市場發展情況,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在第十六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發布了《2014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便利店業態主要代表企業銷售額增長比率為18.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超過百貨9.6%、超市8.7%;但便利店成本上漲壓力巨大,成本的增幅高于銷售額的增長。跟2012年相比,便利店的門店平均毛利率上漲0.67%,平均單店銷售額增加2.3%,而各項成本上升的比率為8.2%。
資料來源:聯商網,《調研:2014年社區超市、便利店發展報告》
可以看出,便利店行業增勢喜人,但從13年的18.2%到14年1-7月的13%,增幅不具爆發性,2015年會有多少,預計也只能在12%左右,。我們更不值得存量和增量各自怎么分布的,盈利狀況怎么樣。
另一方面,便利店市場的繁榮,可能更多是增量使然,發達市場日子并不好過。零售傳真發布:就上海而言,當地便利店的數量在過去一年呈負增長,為-5.0%,是上述報告所統計26個城市中唯一負增長的城市。目前上海便利店市場已接近飽和狀態。根據上海市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2013年上海便利店數量在4800多家左右,平均每2975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與日本看齊,這也導致很多便利店企業難以盈利。
家樂�?梢詥�?難!
再看看競爭對手,面對市場的發展,眾多的便利店品牌都雄心勃勃:
全家:2014年計劃在中國開設350家店鋪,增至2013年計劃的2.4倍,目前,全家便利店已進駐上海、蘇州、杭州、廣州、成都、無錫與深圳等城市。魏應行表示,全家將把全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列入目標市場,并在目標市場成立事業部,預計將達到200個城市,成立250個拓展事業部(一線大城市將有多個事業部),到2020年,每個事業部完成30個店鋪網絡的構建,屆時將有7500個全家便利店,而到2024年市場成熟時,全家將實現10000家便利店網點。
羅森:于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重慶共開設店鋪320家,未來10年內,羅森欲在中國布局1萬家店鋪。(2012年)
7-11:計劃區域品牌加盟代理,7-11在成都市場的目標門店數量為700-800家;在北京放寬加盟條件……
各地方品牌快客、好鄰居、唐久便利、匯米巴、天虹微喔、大商mini店、良友、每日每夜、人本、美宜佳、中央紅、一團火、今日便利、利客、國大365、普羅云……沒有一個決定停下來的。
Easy能搶過這些強者嗎?還是很難!因為無論運作經驗、運作體系、團隊專業店、經驗積累、品牌影響,家樂福都沒有優勢,靠什么爭?撿金時代結束的時候,消費者認同的還是商業本質提供者!
(二)家樂福的市場:增長乏力,便利業態難以創造增量價值。
從家樂福中國市場增幅來看,2010年增14%,12年增10.8%,13年不知道哪個數據是真的,有四季度增1.4%、3.2%和5.7%多個網上數據,但無論如何,中國家樂福從曾經的第一到漸漸被免談,加上質量事件、零供關系、員工腐敗等等負面新聞,中國家樂福的日子并不好過。對很多企業來說,順的時候是變革最好的時候,下跌的時候,許多事情會形成惡性循環。顛覆性創新,并不是那么很容易的發生在一個國際性的大公司身上。
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企業選擇一種新的業態方向,總是希望有未來新的業績重點及規模增量,便利店的業績,相對家樂福的龐大,顯然微不足道,家樂福easy在歐洲量也不大,憑什么在中國會大放異彩呢?
(三)家樂福的操作:內部側重微創新,不會進行大的戰略投入。
企業是有性格的,企業文化、組織系統會體現于經營管理措施的種種上,一家創新見長的公司,大致會新意不斷,如樂城;一家保守的公司,總歸會謹言慎行,如一些零售國企。因此發展新業務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還要看企業過去的做法。
我們看看家樂福歷任總裁的核心理念吧:
1、2007年之前的中國區總裁JeanLucChereau(施榮樂),核心理念:本土化、靈活化,所以家樂福發展迅速,善于鉆研制度的空子。
2、2012年前的中國區總裁Eric LEGROS(羅國偉),核心理念:集權,加強區域市場管控,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巨大的動蕩,爛攤子還未收拾完畢。
3、2012.4~今的總裁Thierry GARNIER(唐嘉年),思想觀念:多業態、關注便利店、創新、細節,更多在延續,維持。
因此,相對大潤發黃明端的說了就干,家樂福在各個方面都顯的傳統和保守;從唐嘉年“每一種業態都有充足的發展空間”表述可以判斷,家樂福會堅持大賣場的微創新,家樂福自身不會有大的、破天荒的戰略投入,選擇便利店業態或許就是鐵證。
而當前許多企業發展便利店,更多是看好便利店與電商的結合落地,缺少電商的航母支持,便利店單店要規模才有價值,家樂福沒有,那他發展便利店是干嘛?因此,便利店也很難在家樂福形成“內部爆破”,并且相對龐大的大賣場業績總量,家樂�?偛繒䦟Α氨憷辍边@個小小兒子投入巨大精力嗎?難!如果戰略上不重視、精力上投入少,怎么可能在一種新的業態有大發展呢?所以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好飛牛網的迭代和發展,盡管他現在很難!
(四)便利店營運的判斷:加盟難,規模難,單店盈利更難。
過去便利店的發展及成功更多源于相對夫妻老婆店,便利店提供了更加的購物場所。便利店的核心在于“便利”,包括品類的便利和服務的便利,隨著移動電商(形式)的普及和專業店經營內涵的提升,便利店遭受的沖擊也原來越大,拿傳統便利店的經營品種來說,飲料類會受越來越多的鮮榨及現制沖飲沖擊,食品類會被越來越多的散裝休閑食品沖擊,高頻小百貨類更會受各種集合店及專業店沖擊;快食餐飲類未來中國更將迎來飲食革命,便利店的增幅會更小。當然,商業的發展使社會消費的總量及頻率都會增加,我只是講便利店的增量會受到沖擊,就像目前實體店受電商沖擊一樣,家樂福也很難在與專業店的競爭中撿到更大增量。
其次我想說后發優勢。在任何一個行業領域,后起者往往有更強的特色、更強的經營能力或者更強的破壞性技術優勢,否則很難。超市行業樂城V2很風光,算成功嗎?easy有什么特色嗎,至少從披露的定位角度,看不出什么特長。
以橙色為基調的店內有零食、飲品、日化產品以及酒類等常見品類。據介紹,這家新開門店以橙色和紅色為主基調,門店經營面積近300平方米,差不多相當于三個普通便利店的大小。
從業績上看,按照RET睿意德提供的報告,便利店單店數據范圍如下:
便利店樣本店2013業績情況
面積 |
營業額 (萬元) |
營業面積 (㎡) |
正式 員工數 |
單品數 |
客單價 |
毛利率 |
租金 |
人工 |
水電 費 |
≥200 |
801 |
301 |
9 |
2978 |
27.1 |
19.1% |
19.7 |
30.1 |
6.4 |
100-199 |
611 |
141 |
11 |
3626 |
21.4 |
20% |
|||
50-99 |
399 |
65 |
7 |
2795 |
15.6 |
20.7% |
資料來源:RET睿意德,《大量數據圖表告訴你,如何正確開一家年入百萬的便利店》
拿業績中限來框算,611萬門店來算:日均1.6萬、21.4元客單價、760單左右、綜合毛利率20%、毛利122萬,19.7萬房租,日均每平米0.9元(這樣的業績能租到?)、員工平均薪酬2.7萬(找到的人嗎?),其他費用再給框2個點即12萬,這樣本店122-19.7-30.1-6.4-12.22=59.98,還賺錢的。
不是太清楚RET數據的正確性,但就感覺似乎賺錢沒那么容易。就上海來說,最邊緣的商鋪日均每平米租金基本在3元以上,便利店這種勢口較好的物業,可能會在6~8元,有的甚至會超過十幾元,這意味著上海地區的租金、人工成本都將翻番,就算業績大幅提升,但考慮競爭要素,easy還有盈利的可能么?
小店更多依靠的是人,許多夫妻老婆店會賺錢,但企業做不一定會賺錢,核心是機制的問題,家樂福準備好了嗎?
就開店速度而言,家樂福有的是資金,但單店不盈利的商業模式是偽模式,迪亞天天和冠軍超市的敗退,基本還是經營盈利問題,easy會逃過宿命嗎?便利店需要的拆零配送、物流支持、信息系統支持、營運管理、激勵機制等等,歐洲的模式是否適應中國還有待觀瞻,至少100家門店以前,家樂福會很難!
三、結尾
不清楚家樂福內部的運行狀況,也不是太了解easy歐洲的情況,可能僅憑網上的流言蜚語判斷,會有失嚴謹,但卻只能如此。
總體上說,我們看好便利店新一輪的發展春天,但相對而言,更看好市場靈便者的未來,相信便利店市場也會如同大賣場一樣,形成外資略強、內資奮進,區域市場分隔的格局,從本質上說,這是企業品牌個性使然。
從上述標準粗淺的說,家樂福的中國便利店事業,來晚了,easy不會容易!
yiilong- 該帖于 2014-11-27 9:2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