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很多因素激發了越來越強的新產品風暴。首先品牌商品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了。我們以德國最著名品牌白雪(妮維雅)為例,100年以前,當白雪的光芒初次閃耀世界的時候,估計沒有人能想到,白雪(妮維雅)會成為拜耳斯道夫公司會開發出包含500種不同商品的品牌系列。
23.其次,銷售商品牌和仿制產品加劇了品牌數量增長。超市通過自有品牌接受了這一“銷售使命”,它們在食品零售中的份額合計有43%,并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仿制產品是指由銷售商生產的,和市場上的成功產品在各種性質上都有極大類似性的產品。比如著名的意大利加有香料的利口酒“馬佐蒂”,平均售價在12歐元左右。而南阿爾迪超市仿制的產品“羅曼奇尼”的價格為5.99歐元。仿制產品向消費者傳遞的信號是:如果需要這件商品,那么你可以在這里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類似質量的商品。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買那個更貴的品牌商品呢?
24.仿制產品和銷售商自有品牌商品要比原有品牌商品的平均利潤高2-4%,而且這還是建立在零售價更低的前提下!
25.我們通常以價格高低來判斷產品質量,一般人總是相信:價格越高,質量越好,然而這個規律是正確的嗎?
從1萬個單品參與的檢測結果來看,在過去25年最廉價的商品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廉價商品和高價商品之間的質量差別在持續縮小。在近期,越有一半(49%)的同屬一個類別的最廉價與最昂貴商品之間并沒有任何太大的質量區別。而在25年前,這個比例只有35%。
26.聯想效應也是一種思維定勢:我們會把一個商品的某個特質(比如該食品的顏色),聯系到另一個特質(比如該食品的味道)上。舉例:
我們會把顏色和食品的味道聯系在一起:綠色的糖會比紅色的糖更酸;蒼白無光澤的食品會讓我們覺得味道平淡無味。
我們也會看到商品上的知名品牌標志而聯想到其商品也是高質量的:尤其是電器和IT產品。
我們通過包裝上的產品宣傳圖案而聯想到內在實物的感覺:比如說方便面的外包裝通常都是無比美味誘人的,大塊的牛肉、一層層的肉末……設想我們如果是把泡好的方便面的真實形象打到包裝上,顧客看到之后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27.還有一種思維定勢是“光環效應”:我們會根據自己已經形成的對某物品的正面評價聯系擴展到更廣泛類別的物品上。例如:你對白雪(妮維雅)的美好體驗。
28.我們更傾向于一站式購物,所以希望所有的日常所需都能在一家超市買齊。因此,超市會把那些沒有做廣告促銷的商品價格標得更高,因為這些價格往往不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之后就會形成零和游戲:購買一些商品所省的錢都被我們所購買的其它更貴的商品所抵消了。銷售者非常了解這些思維定勢,并加以利用,以促進銷售增長。
- 該帖于 2014-11-28 14:2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