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不少關于支付寶“陰謀論”、“噩夢論”的分析評論。老笑感覺,這些都是莫須有的罪名,就像“埃博拉病毒是美國人制造的基因武器”一樣捕風捉影,既不著調也不靠譜。至于抵制支付寶,更是自絕于潮流的“逆天”之舉。
支付寶進實體店是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
從2004年至今,支付寶問世已歷10年,全球用戶已突破3億人,手機端的支付寶錢包用戶也已逼近2億,并且還在快速增長之中。
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以其強大的功能方便快捷的特性順應了信息時代的消費需求,向傳統的支付方式發起了猛烈的沖擊,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與喜愛。
借助于打車軟件的“貼身肉搏”,借助阿里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行動,以及支付寶龐大的“未來計劃”,支付寶在線下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遍地開花,日漸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
零售業歷來是我國開放最徹底、競爭最充分的行業,也是各類新理念、新科技、新設備的“演練場”。實體零售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之,為消費者提供時尚、便捷、多元的支付選擇,是“客戶思維”、“消費導向”的真正體現、應有之義。
“雙12”展現的盛況表明,支付寶進店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共贏行為。當然由于預計不足,準備不充分,合作中出現了很多意外情況,但這屬于應該改進的技術性問題,但不能因小失大、以偏蓋全,以此來否定這種合作。
有這么多消費者喜歡支付寶,愛用支付寶,老笑實在看不出實體店有何理由拒絕之。至于“聯合抵制”,這是新形勢下的“閉關鎖國”,是企圖“躲進小樓成一統”的逃避行為,也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怯懦。
“顧客轉移”是競爭的結果,與支付寶無關
“陰謀論”、“噩夢論”論者的論據之一,就是支付寶通過“燒錢”爭取用戶,等用戶習慣了使用支付寶,再釜底抽薪,把這些用戶轉移到線上。
“顧客轉移”是電商與實體店競爭的結果,與是否引進支付寶關系不大。消費者選擇線上還是線下消費,取決于雙方的經營品質、價格、服務、體驗等諸多因素對比。在實體店引入支付寶之前,這樣的消費轉移就一直在發生,這總不能怪到支付寶的頭上吧?
所謂的“消費轉移”其實是一種雙向的流動,這很正常,消費是一種“復合行為”,有時在線上,有時在線下,關鍵看誰能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今年以來,消費者有重歸實體店的跡象,這就是從顧客從線上向線下轉移。因此,實體店要想自己的消費者不流失到線上,就要在商品、業態、價格、服務和體驗上下功夫,而不是拒絕支付寶,削弱自己的體驗。
事實上,“雙12”合作之后,實體店的顧客并未轉移到線上,至少迄今未見到這方面的報道。很難想象,人們用了支付寶之后,連生鮮凈菜、快餐早點這類即時性消費的東西也會到網上購買。
支付寶可激活線下支付市場,但不可能控制實體店
有人擔心,用的人多了,未來支付寶將控制實體店,可以肆意妄為,而后者只能仰人鼻息、任其宰割。
這種擔心近乎杞人憂天,支付寶會為線下支付市場帶來“鯰魚效應”,但它既不可能壟斷線下支付市場,更不可能控制實體店。
移動支付不止支付寶,還有財付通、微信支付、QQ錢包、蘋果支付等等,銀聯也不會坐以待斃,已推出了不依賴于互聯網的NFC支付,據說很多優勢令支付寶望塵莫及。未來隨著更多的企業參與角逐,線下支付市場將被全面激活,實體店的獲益只會更多。
作為一種支付方式,支付寶本質與銀聯卡沒有什么不同,實體零售使用銀聯卡那么多年,也從未發生過銀聯把控實體店現金流之事,“一個子兒都拿不到”更是聞所未聞,因此,支付寶控制實體店現金之說不成立。
隨著用戶的持續增多,支付寶未來不排除收手續費的可能,但費率肯定低于銀聯卡,因為手續費是銀聯卡收益的全部來源,而支付寶意在大數據。而且費稅多少,也未必由支付寶自己說了算。如收得太高,實體店完全可以切斷之。此前,實體店“罷刷”銀聯卡的事并不少見,也并未給自己造成多大傷害,反而促使了銀聯降低“費點”。老笑預計支付寶不可能干這樣的傻事。
至于支付寶未來會不會逼迫實體聯合促銷,這要一分為二地看,如果是像今年“雙12”這樣的聯合促銷,實體店當然應該踴躍參與;如果明顯不利于實體店,則可以果斷拒絕。一單最高補貼50元的促銷,實體店憑一己之力完全做得起,如果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力度還可以做得更大。
當然阿里是大土豪,任性起來誰也抵擋不住,但既是不利于實體店的合作,不參加就沒有損失,其他同行參加,是對自己的削弱,不參加的門店不僅沒有損失,反借支付寶之手削弱競爭對手,一樣有益無害。
“雙12”支付寶表現出的一呼百應的市場號召力,讓不少人心有余悸,這有兩點原因,一是阿里是國際巨頭,影響力自不言而喻;二是虛假宣傳,以訛傳訛,最多一單補貼50元的促銷,被傳成“全場半價”。這也是中國電商一貫的不實炒作手法。實體零售多為區域性企業,極少擁有全國性影響力,這是事實,不必害怕,怕也沒用。
與其抵制支付寶,不如呼吁對電商征稅、加強監管
支付寶很強大,是電商發展的利器,但對實體零售企業來說,這不是電商的可怕之處。因為支付寶也可以為我所用、助我成功,那么多與淘寶、天貓直面競爭的電商平臺都敢接入支付寶,實體零售又何懼之有?
不僅是支付寶,互聯網思維、移動科技等等,都可以“洋為中用”。這無需害怕,銀泰與阿里戰略合作,也不見馬云活吞了沈國軍。
在與電商的競爭中,對實體零售最不公平的地方在哪?一是電商免稅,二是缺乏監管。因為不交稅,致使電商占盡了低成本優勢;因監管缺失,電商在“同款低價”的噱頭下干盡了“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獲取了不正當的競爭優勢。
因此,實體零售企業與其徒勞無功地抵制支付寶,不如加大對電商征稅、加強監督的呼吁力度,一旦電商喪失免稅的庇護,喪失售假賣假、不實炒作的土壤,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與實體零售同臺競技,它的沖擊會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