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小型服裝品牌老板X某,多年來經營一個品牌XX,規模一直停留在年銷售2個億左右,就這樣安安靜靜過了好幾年,然而好景不長,這兩年開始,銷售業績和利潤一路下滑,兩年之后逐步逼近盈虧平衡點,X某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
多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X某,開始到外面學習各種課程,其中一位培訓師告訴他,造成X某的品牌利潤流失的重要原因有幾個:
1. 貨品同質化嚴重,導致顧客流失;
2. 人員管理不當,搞不自己的員工和顧客;
3. 店鋪形象老化,體驗感差;
最后培訓給他的辦法是這樣的:設計新形象店鋪,搞O2O線上線下一體化,增強顧客體驗感,從而提升銷售業績和利潤;
X總說: 我覺得的品牌店鋪形象還不算太差,現在利潤少,不太適合請人設計新形象,至于說產品同質化確是挺嚴重的,我們終端的人員就說過,很多顧客反應我們品牌的部分貨品,其他品牌也有,甚至比我們還便宜,這個同質化這么嚴重,難道就一定要搞O2O嗎?那個O2O是個什么東西我都沒搞明白,怎么搞啊?
我問他:你確定產品同質化需要靠O2O來拯救嗎?
他反問我:其他品牌不都是在推行O2O嗎?
我沒直接回答X某的問題,反問他:產品同質化最嚴重的一個行業是行業是什么,你知道嗎?
他說:不是服裝嗎?大家都在抄,國內抄國外,小品牌抄大品牌;
我說:你看錯了,產品同質化最嚴重的一個行業不是服裝,而是保險,你能分辨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等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有什么不同嗎?幾乎有90%是一樣的對吧?反觀服裝品牌,兩個品牌能有10%的貨品相同或相近,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同質化比例了;
既然保險業的同質化那么嚴重,那么請問保險業是如何做的呢?保險業有搞體驗營銷嗎?有搞O2O嗎?沒有吧;
那么保險公司的單子都是怎么做的呢?
1. 先做自己、親戚和朋友的業務;
2. 然后是開發新客來做單子;
有沒有發現這和服裝品牌很相似呢?相信加盟商朋友深有理會:
1. 自己開店做服裝品牌,熟人朋友中一定有人來支持;
2. 然后就是平時的顧客成交和積累;
有人會問了,現在服裝品牌產品的同質化,導致顧客走進百貨商場后,一排的5、6個品牌的貨品都差不多,自己的品牌在其中,對于顧客,沒有任何獨特的吸引力,這就是產品同質化的惡果,怎么辦?
我想問一下: 保險公司產品同質化,對于顧客來說,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嗎?當然也沒有,試想一下,如果你那天想買保險,有3、5家差不多的保險公司可供選擇,你考慮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個朋友說:如果我買保險,我肯定買B家的,因為我弟弟在那賣保險;
另一個朋友說:如果我買保險,我一定買C家的,因為那家保險有個熟人,認識很久了;
還有一個朋友說:我買保險,就在那個小伙子手上買,人不錯,挺讓人感動的;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個保險公司的小伙子,天天跑和一幫子大媽跳廣場舞,后來混熟,一幫子大媽全都成了他的客戶,而那些大媽中,很多人在小伙子手上買了保險之后,都不知道小伙子是哪家保險公司的;
所以,當5、6個品牌的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比的是顧客更相信哪家店鋪里面的人,也就是顧客關系,哪家品牌店鋪里面的人,和更多的顧客關系好,你就能做到更多的業績;
我記得一個朋友和我說: 她帶終端店鋪10多年,每一個品牌都帶得很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她把顧客關系放在第一位,前兩年把某品牌華地系統的一家店鋪從400萬帶成千萬店,靠的就是顧客關系,當時經常出現整層樓都沒有顧客,就只有自己店鋪門庭若市;
然而,顧客和你之間的關系,不是一開始就好的,是需要通過良好的服務,來建立信任和較好的顧客關系的,這就是某些品牌提倡“感動服務”的核心原因;
每一個行業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其同質化現象就會越來越嚴重,無論是前面說的保險行業,甚至是手機行業,以及現在的服裝行業,產品同質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質化競爭難以避免,臺灣某些地方,方圓200米的地方可能同時開著4、5家便利店,她們的同質化更嚴重,茶葉蛋是一樣的,就連安全套都是相同廠家供貨,你怎么辦?只能靠服務,試想一下,7-11、全家、萊爾富、OK超商等其中一家服務差點,就有可能歇菜,所以臺灣的便利店,還有許多的附加服務,如取款機、收發快遞、交水電費、買高鐵票等便民服務;
休閑裝和男裝是最早經歷同質化競爭的兩個服裝版塊,而女裝行業,還有部分細分領域沒有成熟,如如說設計師品牌、買手品牌、老年品牌等,不用10年,服裝行業各個領域都將同質化,到那個時候,誰的品牌會經營顧客關系,誰才能笑得越久;
而經營好顧客關系的前提,只一個,提供比大部分品牌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那些自嗨式的O2O;
故: 產品同質化的今天,O2O救不了你的品牌,能救你品牌的只有較好的產品和系統性的顧客關系管理(或者叫VIP管理),同質化競爭,是顧客關系的競爭,更是顧客信任的競爭。
華益恒信—陳列- 該帖于 2015-1-5 16:22:00 被修改過